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割圆式敞肩拱石拱桥,一直被尊为“国宝”。其实,赵州桥还有宝中之宝,这便是从河床里发掘的“隋栏”,从关帝阁废墟里发现的“唐铭”和古桥上存留的“仙迹”,这些宝贝并称“古桥三宝”。
赵州桥已有1400多年了,其间,寒来暑往、风剥雨蚀、沧海桑田,古桥屡遭自然和人为毁坏,有文献记载的修缮就达7次。如今,游客眼前的赵州桥早已不是隋代的原貌。从遥远的历史画卷中走来的珍贵石板,让赵州桥多了几分沧桑厚重和历史的真实感。走近新中国成立后才出土的精美隋栏,让人目不暇接。你瞧,“双龙戏珠”、“双龙交颈”、“双龙戏子”、“龙托花珠”、“奔龙栏板”、“饕餮栏板”、“斗子卷叶栏板”等雕塑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些高浮雕的艺术石刻,选用的石料均为带褐色云纹的石灰石,凸凹不低于15毫米,大部分高浮在20至30毫米之间,立体感极强。栏板均为双面雕刻,匀称的比例、流畅的线条、精细的刻工,彰显出隋代工匠高超娴熟的雕刻技巧。它们出土后被专家鉴定为国家级文物。那块“双龙嬉戏”栏板,刚出土不久即被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1933年11月,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专程考察赵州桥,并写下了《赵州大石桥即安济桥》的调查报告。梁先生在文中写到:“关于安济桥的诗铭记赞,志载甚多,其中最重要的为唐中书令张嘉贞的《安济桥铭》。” 当年梁思成在赵州桥调查时曾多方查寻《安济桥铭》石,但苦觅无果。于是,他在文中推断:“可惜这铭的原石,今已不存。”他哪里知道,这铭石就在他白天居住的桥南端关帝阁内,只是做了柱基石无人得知而已。1946年,关帝阁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关帝阁的废墟内发现两个大型柱基石,经鉴定确由桥铭石雕凿而成。1963年3月,梁思成和桥梁专家茅以升来视察和验收赵州桥的保护维修工程,终于见到了当年未寻到的桥铭石。如今,这块《安济桥铭》残石就珍藏在赵州桥陈列室里,默默地向造访者讲述着梁思成与它那段有趣的故事。
史册上关于赵州桥的文艺作品不计其数,民间也流传诸多美丽的传说。清代饶梦铭有诗赞曰:“谁到桥头问李春,仙驴仙迹幻成真。长虹应卷涛声急,似向残碑说故人。”诗中仙驴仙迹指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相传,鲁班一夜成桥,惊动了张果老,他不相信鲁班有如此本领,便约上柴王爷一探究竟。张果老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车上。两人一前一后推车赶驴上桥。行至桥顶,桥身开始剧烈晃动,鲁班大吃一惊,飞身桥下,举手托稳桥身。桥拱腹留下了鲁班深深的手掌印,而桥面上也清晰地留下了驴蹄印、车轮印和柴王爷的膝盖印。这就是留在赵州桥上的“仙迹”。
那么,仙迹为何留在这儿而不是别处?修缮赵州桥时,工程技术人员解开了千古之谜。原来,神话中的驴蹄印、车轮印和柴王爷的膝盖印布置在桥面东侧1/3处,恰成车道的外控线。它的真正用意是标志车辆上桥后应在线内通行,而鲁班手印则告诉人们,万一大桥发生垮塌,手印之处正是木撑的最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