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遗忘还是牢记真相?

高中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10日   第 11 版)

  面对各种伤痛,有人选择遗忘,有人选择牢记。著名作家方方说,作为作家,她选择的态度是“我们不要软埋”。在新作《软埋》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她打捞被时间软埋的历史。

  《软埋》讲述了一个女人命运的故事,同时也是一群女人的命运。一个叫丁子桃的女人患有失忆症,每当她努力回忆过去,丈夫就强烈建议她不要回忆,完全忘记过去对她才有好处。丈夫去世后,儿子为她买了一幢别墅。这刺激了她,在大脑深处几乎被遗忘的惨痛又浮现出来。故事情节跨越了50余年,丁子桃的命运起起落落,从一个乡绅儿媳变成一个勤勉保姆,从一个失忆女人变成一个沉溺于往事没有知觉的植物人……一生充满磨难与传奇。书中,方方没有落入社会批判的窠臼,而是挖掘决定人物命运、历史进程的复杂因素,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学力量。

  失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象征。小说中,丁子桃只身逃离家乡后险些丧命,被吴医生救起后便失忆了。吴医生也有一段不愿被提及的往事,他在日记中写道:“忘记过去是人生命中相当重要的功能。”而他们的儿子吴青林在母亲得病后,企图通过父亲的日记和母亲的只言片语探寻当年的究竟,最终还是止步了。“因为有遗忘,我和你母亲才能平静地生活这么多年。忘记,能减轻你的负担,让你轻松面对未来。”父亲在日记里这样写给青林。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主人公们都选择了遗忘。

  小说中选择“软埋”的,其实有两种人,一种是历史的知情人,如丁子桃、吴医生这些有痛苦的亲身经历而封存历史、抗拒回忆的,还包括陆家二少爷和小少爷这些历史的当事人,陆家集体自杀软埋事件发生时他们远在香港,但他们50年后回老宅祭拜,说了三个“永远”(永远不回来,永远不把这里当做家乡,永远不让后代知道这地方),也是执意要选择遗忘;另一种属于历史的不知情者。像吴青林,他也不愿意去揭开父母软埋的历史真相。因为面对历史真相是需要勇气的,所以他在最后一刻,选择做一个平庸的人,“不对抗”。他承认自己害怕真相。

  小说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结局。带着巨大秘密的人竟然像所有平凡的人们一样,默默地死去了。活在当下的儿子,也选择了不再探究到底。一些结痂的伤口被轻轻揭起,又或许会被迅速忘记。方方对此解释:“人生中,不为人知的事永远占着大比例,而被人知道的事,只是一点点而已。最终都有无数秘事随着肉身的死亡而掩埋掉。”我们的生活,其实就堆积在默默的遗忘之上。然而,这种遗忘是应该的吗?

  小说中,方方阐释了“软埋”的两层含义:一是人死之后没有棺材护身,肉体直接葬于泥土,这是一种软埋。被软埋的人是没有来生的,而自己选择软埋的人,也是不要来生的。另一重意思,则是活着的人放弃记忆,拒绝记忆,忘却过去,忘却自己。无论是有意识地封存往事,还是下意识地拒绝记忆,他们也是被软埋了。只是软埋他们的不是泥土,而是时间。时间的软埋,是生生世世,永无人知。读来让人深受震动。

  在中国女作家群体中,方方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存在。她拥有直率的性格,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惹上麻烦,也毫不畏缩。她的作品风格偏犀利清冷,敢于写出普通人、底层人最悲惨的人物关系和人生境况,同时也没有失去达观的人生态度。她有大智慧,而无小矫情。

  就《软埋》而言,整体弥漫着一种颇为悲怆的情感氛围,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激荡起浑厚的历史情怀,很自然地让人们在雄浑浩荡的岁月长河中反思历史,最终关注到每一个在其间随波逐流的个人。

美好的心灵地理学
王愿坚笔下的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我们今天怎样作文
遗忘还是牢记真相?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