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我们今天怎样作文

张家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10日   第 11 版)

  《作文例话》(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是胡忠伟的第二本作文专著。虽然已经不再教书,但是胡忠伟不改当年的教师本色。在我看来,《作文例话》是一本对中学生写作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书。

  学生平日作文,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语言的贫乏苍白,胡忠伟认为主要体现在“瘫软无骨,四平八稳,毫无生气,既不能激起语言的浪花,更难以形成思维的冲击”。因此他认为,可以多读俗语,向群众学习;也可以读经典,向名家学习,向课文学习,学会节省笔墨,简要行文。他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从首句到最后一句,既从文章内部去揭示欧阳修行文的简洁、凝练,又跳出文章从大处着眼,指出欧阳修注重千锤百炼、反复修改作品的写作习惯。

  学生作文的另一个来源,在于观察生活。胡忠伟说:“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把自己放置在天地万物之中,与自然对话,与万物交流,我们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与自然对话,与万物交流。写得真好!这不止是对学生语重心长的提醒,也是给当下许多囿于书斋中的作者意味深长的建议。

  第二辑“文法相印”,一种文法对应一篇文章。每一篇文章均包含三部分内容,先是文法解读,既有自家语言,也引经据典,通俗与高雅并存,尽力理出一条从古至今的文法脉络;其次是例文,多选取中学生认知视野以内,并且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呼应的美文;第三是简要点评,寥寥几笔,点出美妙之处,指出高明之意。我认为这一辑最见胡忠伟的用心,这其中的许多文法饱含他的自家见解。比如《落差起伏》一篇,具体做法是“将人物情节设置在特殊的情景中,一起一伏,一喜一悲,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一开一合;这中间的起伏、悲喜、动静、张弛、开合,必须有相当的距离,距离产生了美,使人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认为,《作文例话》也是可以给学生以外的写作爱好者阅读的。

  在讲授如何作文方面,胡忠伟书中所举例子多为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讨论创新时,毛泽东于1961年12月创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反陆游同名词之意而用之。这两首词传诵度高,可以加深读者对于创新之道的理解。不是一味求偏求奇,自我显摆见多识广,胡忠伟是在实实在在地行文。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不仅没有障碍,反而会在作者的引领下,读出新意,读出新的领悟。

  最后一辑“名家访谈”,讲述了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红柯、肖云儒、迟子建等作家的成长故事与写作追求,既给读者以鼓励,树立了人生成长的榜样,也给读者提供了写作素材,照应了前两辑“作文之道”与“文法相印”中的内容。《高建群:我是平民》引用了高建群在著作中的话语——“艺术家们,请向伟大的生活求救吧”,呼应了“作文之道”中的《留心生活巧作文》以及《读时文,向日常生活学语言》。

  这是一本传经送宝之书,作者没有保留地把自己所思所想所悟传递给读者。“那些年在乡下教书,我总喜欢琢磨一些作文教学上的事情,搞讲座,办文学社,油印小册子,培训小记者,还写了大量关于作文教学的随笔,在语文类报刊上开设了专栏,从实例研究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尽管已离开语文教学岗位多年,但是胡忠伟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作文教学,这本《作文例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美好的心灵地理学
王愿坚笔下的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我们今天怎样作文
遗忘还是牢记真相?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