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政务服务植入互联网基因

邹雅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23日   第 08 版)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提法令人眼前一亮,也令公众展开了想象空间:它是传统电子政务换上了一个更加时髦的说法,还是蕴含着更多新的深意?

  其实,只需对相关政策文本研读即可发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绝不只是技术层面的电子化、网络化那么简单,而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一环,它关系到政务服务模式的转变,关系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场针对政府自身的“转基因工程”,通过植入互联网基因,来重构政府工作和政务服务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用户至上”和“开放共享”,而这也恰恰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精髓所在。所谓“用户至上”,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为本位,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流程、运用先进技术,让民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切实提升政务服务的“用户体验”。而“开放共享”正是“互联网+政务服务”与传统电子政务的最大区别。如果说电子政务主要是利用电子信息平台进行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那么“互联网+政务服务”则更进一步要求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和系统隔阂,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最终建成一体化的政务信息平台和覆盖全国、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由此观之,当前“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多源于互联网思维贯彻得不彻底、不到位。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门热衷于电子系统的建设和技术设施的投入,却没有改变工作模式和办事流程,导致网上网下简单叠加、重复建设,既浪费公帑,又没有提升群众办事的体验。有的网上政务平台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花架子”,实则更新缓慢、缺乏运营、功能残缺,反而让上网办事的人误了事。还有的死死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设置重重壁垒,不愿意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信息共享,造成大量数据资源躺在一个个分散的小池子里,不能在流通共享中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说到底,“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否真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产生利企便民的效果,取决于政府部门能否真正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以推进自身的改革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要求,点明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方向和目的所在。希望依托于信息技术和制度创新,政府能够提高服务公众需求的能力,由此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变“群众跑腿” 为“信息跑路”
政务服务植入互联网基因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