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安徽桐城孔城的桐梓山,在我眼中是仙山。雾气弥漫,似薄纱状,如梦似幻。置身其中,宛若仙境。
桐梓山雾多,由于早些年山中有桐梓二树,叶阔,饱含水分;东山脚下有水面阔大之水库,西山脚下有如练之孔城河,水气往山中集聚。
“谁将双树作山名?最爱山光日日晴。爽气初升林际碧,夕阳犹在望中清。樵歌远间田歌出,潭影常澄岚影明。自笑风尘无好景,奚囊收拾足浮生。”清朝人张骅赋诗,道尽桐梓山晴朗之日青碧浮升、云蒸霞蔚的美景。“桐梓晴岚”同样受到明代儒学训导许浩赞誉,终成古桐城八景之一景。
桐梓山雾气是仙气,地藏王菩萨腾云驾雾寻访道场而来。云雾缭绕,一脚踩偏,踩到了南边的山凹,一个脚印状的大水塘诞生;另一脚踩到北面的山岭上,留下了个大石凼,天鹅飞到桐梓山,卧在天然的窝里孵蛋。
雾气中隐约可见5条巨龙扭曲翻腾,像是要把山顶当天梯,去天宫。雾气散去,原来5条巨龙竟是5条山垄,桐梓山的雾气造就了魔幻与诡秘。
仙山有仙石,仙石让仙山神秘。西山腰上有一块大扁石,附近有一些碎石。关于这扁石有个禅意的传说。扁石的前身叫雷塔石,石头先前为宝塔状,像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内里空虚。空有皮囊也就罢了,可它不知道收敛,在雾气遮挡下,一味地向上生长,也不顾及天公的感受。天公担忧有朝一日被它戳破,下诏命雷公老祖将它劈碎,于是便成了现今的丑陋模样。这传说告诉人们,凡事不得太轻狂,要懂得谦恭与内敛。
很久以前,一村姑在山岭上的一块石头旁啼哭,哭声涟涟。一阵雾气袭来,再散去,面前出现了一位仙人。这仙人就是石仙,询问姑娘为何伤心。姑娘告知石仙,明天自己就要出嫁,可是一件新衣裳都没有。石仙劝慰姑娘说,别哭,山上就有。姑娘环顾,只见边上一个状似箱子的大石头自动打开,花花绿绿的衣裳呈现在面前。姑娘试穿,花枝招展,喜笑颜开。
山林中有个富家子弟窥见了这一幕,便也假装寒酸来到箱子边哭泣。一次、两次如愿。第三次,当他埋头取箱子衣物时,箱盖合上,贪婪的富家子弟被装入箱中。这个状似箱子的大石头叫箱子石,同样也在桐梓山上。这个传说,寓意人不能太贪婪,否则适得其反,得到的也会失去。
南面半山腰间,雾中蹲着一个巨型的石头,形似青蛙,对着桐梓山顶翘望。此石因形叫蛙石,也应该是仙人点化。
“万事笑昙花,慨世人利锁名缰,日日操劳沉苦海;诸天留因果,听古刹晨钟暮鼓,声声唤醒出迷津。”梵音袅袅,钟磬声声,山顶上有寺庙。在晴朗的日子,上空碧蓝如洗。此寺便是桐枞庐3地声名遐迩的白云寺。
白云寺因坐落桐梓山有仙气,桐梓山因寺点缀有禅意。
白云寺据传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千年风雨,毁过无数次,又重建无数次。每一次毁与建,于白云寺来说,都是一次浴火重生,都是一次凤凰涅槃。山顶老殿,命运多舛,反复数次被毁重建。老殿的坎坷身世显示了寺的不凡,也因如此,3地众多信众才来这里悟禅。老殿内有一个天然大石头,藻青色,被巧妙利用作了“海岛”。悟禅的信众因“海岛”的出现,眼前有了大海的画面,心胸与气度随之博大,燃起了生命的希望火把。
这块巨石早年裸露于大自然,俯瞰万顷田畴;前些年老殿复建,被括入殿内。令人好奇的是,殿内没有阳光雨露,石头上竟存活有若干棵青草以及数株小树。究其原因,应该是接地气的缘故。细细琢磨,耐人寻味,接地气的好处岂止限于此。为文者,接地气,文章平实,观者爱读;为官者,接地气,作风朴实,工作踏实……这琢磨,就是悟禅。接地气,就是禅意。
顺着80度坡的台阶下来,便是巍峨雄壮、雕梁画栋的大雄宝殿。地藏王菩萨、文殊及普贤菩萨高高肃立,低头看着众生。3位菩萨后面,观音、善财、龙女,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白云寺东平台上高高耸立的两柱灯烛,在雾气中宛若两朵素白的莲花,给信众某种暗示与启示。
“乔林碧涧景惟嘉,山气溟蒙若翠华。帘卷香风久彻处,谁知清兴在诗家?”走进仙山桐梓山,心中会开出一朵禅意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