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每次到西安,都会在第一时间里,来到大雁塔的所在地大慈恩寺瞻仰,因为这里是中国汉传佛教法相宗的祖庭。
看到大雁塔,我也会同所有的西安人一样,想起了一个高僧——玄奘。
2006年10月15日,数千僧人和居士聚集在大慈恩寺里的大雁塔下,举行世界和平祈福纳祥活动。
虽然寺院里处处是人,但在这一刻,突然静极,仿佛一切的杂音被过滤净尽。在这静里,盛装在金碧辉煌小塔内的玄奘舍利,由21个人拱卫,沿着铺了猩红地毯的甬路,被缓缓敬到玄奘铜像之下。
立时,诵祷之声柔然而起,在静的幕布上留下一路颤颤的心动。梵音缭绕之中,大德高僧匍匐在地,久久地匍匐在地,然后,跪拜,再匍匐,再跪拜。
这样的景象,在这一年的11月16日,中国的“玄奘之路”考察团到达菩提伽耶寺时,在释迦牟尼成正觉的地方,在印度南方比哈尔邦菩提伽耶寺,再次呈现。
菩提伽耶寺的旮旮旯旯里,只要能容得下,人们就匍匐下来,对着菩提之树,礼拜,再礼拜;虔敬,再虔敬。
两地相距万里,却在述说着同样的虔诚和敬仰。
所不同的是,在菩提伽耶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礼拜的是释迦牟尼,而在大慈恩寺,人们虔敬的是玄奘。
从恒河之畔到渭水之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名人录》里,中国只有两位入榜,一位是玄奘,一位是孔子。陕西最近有7处文化遗产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两处就和玄奘有关,一处是大雁塔,一处是兴教寺塔,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足以说明玄奘法师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始建于公元648年的大慈恩寺,就是玄奘法师当年翻译佛经的地方。
10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到古吉拉特邦取经,然后把佛经带回中国,在西安传经。作为国内为数不多依然保存着玄奘文化遗迹的古寺,大慈恩寺见证了中印绵延千年的文化交流。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大慈恩寺方丈增勤法师告诉记者:“648年,唐太宗李世民恭请玄奘法师入驻大慈恩寺,译经弘法长达11年。玄奘法师是从长安到西域印度求法。佛教缘于印度,盛于中国。当时中国佛教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他到印度求法的过程是完善中国佛法的过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长安完成了佛教中国化,对整个世界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增勤法师说,在去往西域的路上,玄奘法师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中亚一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历尽艰辛,不单是单纯地学习佛法,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中亚一带,影响是很深远的。”
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是为了保存玄奘法师由印度带回长安的经卷和佛像而修建。大雁塔是在印度佛塔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建筑特点而建成的佛塔。
增勤法师说:“当时印度还没有造纸术,没有纸张,所有经文都写在贝叶上,玄奘法师带回经文,现在留下来的就是8片贝叶经,这是在中国保存最早的。它们见证玄奘法师求法的过程,同时也是缅怀玄奘法师的信物。”
2007年,中印文化交流项目——玄奘纪念堂在印度比哈尔邦的那烂陀竣工。增勤法师也参与并见证了玄奘纪念堂的建设。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大慈恩寺接待了印度总理莫迪。
莫迪给大慈恩寺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印度的本质特性在于其精神文化。高僧玄奘通过佛陀的方式将和平、友爱和奉献精神传播给世界大部分地区。每一个印度人都认为高僧玄奘是一位伟大的修行者。我非常荣幸,玄奘提到的阿难陀补罗国,也就是今天的瓦德拉嘎,是我出生的地方。根据玄奘的记载,那个地方在当时已经是佛教僧人的研修中心,今天我们已经在那里发现了一些佛教遗址。在玄奘的理解中,古吉拉特是狮子的土地,我认为这真正代表了印度的形象。印度和中国是两个精神遗产非常丰厚的国家,能够给世界传递和平友爱的思想。”
玄奘,法相宗创始人,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17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贝叶经,即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玄奘沿着丝绸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经均为贝叶经。现在塔里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在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
中国密宗的跨国传奇
作为唐密宗的祖庭——大兴善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位于今天西安城南约2.5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记者看到,如今的大兴善寺已修缮一新。
据佛教历史记载,正纯密教传入中国并形成密宗,其创始人则是著名的“开元三大士”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传入《金刚顶经》,由不空译出,从而把密教输入中国,形成了真言宗。
同为中国佛教密宗纪念地的西安青龙寺,见证了中日友好交流的一段佳话。
位于西安市东南乐游原上的青龙寺,始建于隋而盛于唐。历史上曾有诸多外国僧人来此求法,日本的“入唐八家”中有6人入青龙寺学习。其中,空海在唐期间广泛学习中国文化、艺术、科技等知识,归国后创立日本真言宗。
空海谥号“弘法大师”,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和博学家。在现今的日本,“大师”一词多专指空海。日本有句老话,“弘法夺‘大师’之名,秀吉夺‘太阁’之名,玄奘夺‘三藏’之名”,可见空海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青龙寺遗址博物馆于4年前建成,负责人李玉禄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该馆坐落于青龙寺遗址园区的一幢3层仿唐建筑“古原楼”内。陈列有百余件从青龙寺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经像法器等实物,辅以与空海、惠果等中日高僧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文物、史料的相互映证,展示中日、中外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
公元804年,即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一艘遣唐使船在福州赤岸镇着陆。空海正是这艘船上留学僧中的一员。次年2月,空海进入长安西明寺,正式开始了求学之旅。
在入唐之前,空海刚刚得度,成为正式的僧侣。与之前的遣唐僧不同的是,空海入唐认定了要修习密教的目标。此时长安城里最著名的密教修行者,是不空的弟子惠果。惠果将从不空处学来的金刚界法体系,与从善无畏弟子处学来的胎藏界法体系相结合,首创了两部融合的密教及两界曼荼罗。所谓曼荼罗,中文译作“坛城”,以图像的形式将佛菩萨排列起来,借此反映密教的世界观,修行者以曼荼罗作为观想和修持的对象。
在长安四处寻访名师之后,次年5月,空海进入长安东南的青龙寺,拜见了惠果。此时的惠果已经60岁,与空海一见面,他就认定了空海的才能。进入惠果门下后,空海在6月受胎藏法灌顶,7月受金刚界法灌顶,8月受传法灌顶,入门仅仅3个月,就成为惠果直接的传法弟子。惠果的弟子当时超过千人,其中受了两部大法的只有空海和义明二人,另外胎藏法和金刚界法各还有两名弟子受法。从入门到毕业如此迅速,只能说是一个奇迹。4个月后,惠果就圆寂了。
空海提前结束了在长安的学习,回到了日本。归国后,空海进入京都西北的高雄山修行,而后逐渐崭露头角,后来又开创高野山,并进入东寺,奠定了日本真言宗的基础。
延喜七年(公元907年),空海被追谥为弘法大师。在日本各地流传的空海传说越来越多,甚至后来的人认为空海并未入灭,而是长久地禅定在高野山中。空海当初在四国岛修行走过的路线,也在民众间广泛地流行开来,被称作“四国遍路”。巡礼者头戴竹笠,穿着写有“南无大师遍照金刚(空海的灌顶名)”字样的服装,沿途翻山越岭,礼拜88处灵场,与西藏盛行的转山颇为类似。
千古留芳的西域翻译巨匠
西临太水,南望秦岭山脉。草堂寺坐北向南,高大的山门上方挂着赵朴初先生所书“草堂寺”金字横匾。步入院内,松柏、翠竹扶疏,浓荫遮地,花草吐香。
中国佛教三论宗祖庭——草堂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立译经场”。
在草堂寺,最吸引记者眼球的是鸠摩罗什舍利塔。
鸠摩罗什舍利塔,俗称“八宝玉石塔”,高2.46米,为灰、白、砖青、墨黑、乳黄、淡黄、浅蓝、赭紫八色西域贡玉雕凿,属佛教塔林里唯一的一款天宫型制。其塔下层为须围山,周边突起16峰,峰间有佛造像4尊,伏狮像5组;山内为沸香海,波涛汹涌,正中间涌起水柱,柱上托三层云台;台上置八边形宝龛,龛南侧浮雕龛门,正北侧题刻塔铭,正东侧有权邦彦题诗,其它各面浮雕窗棂。宝龛上侧置四边形屋盖,屋檐下为四组飞天献果图案。
2001年6月25日,鸠摩罗什舍利塔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鸠摩罗什,后秦僧人、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弃宰相之位周游列国学道,后去龟兹,与龟兹王妹结合生罗什。罗什自幼天资超凡,相貌出众,混血,半岁会说话,3岁能认字,5岁开始博览群书,7岁随母出家,每天能背诵三万六千偈颂,初学小乘经典。9岁随母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从槃头达多诵读杂藏、阿含等经。
12岁时,罗什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复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后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译佛经。罗什回龟兹后,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时槃头达多从罽宾到龟兹,罗什晓以大乘宗义,使之垂信。博读大小乘经,名扬西域30多国。罗什名声大震西域周边各国。鸠摩罗什不仅相貌倜傥,而且字如其人,文笔也是潇洒清秀,堪称一流。为争夺这位高僧,前秦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
据《出三藏记集》载,鸠摩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老幼皆宜接受,无论是老大妈、小沙弥,还是达官贵人,其经文几乎家家有一本,从其译本出现,流传至今,经历1600多年而不衰,其家喻户晓的流行程度有目共睹,在中国译经和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圆寂于草堂古刹(西安草堂寺)。临终前曾嘱其弟子,应以其著译而不以其生活行事为准绳。罗什大师圆寂前与众僧道别时曾说:“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大师圆寂后,荼毗后舌根不烂,舌舍利运往凉州鸠摩罗什寺(今甘肃武威)供奉。
鸠摩罗什不仅是佛典翻译的巨匠,他还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但流年不驻渭河水,在古稀之年,他圆寂于长安大寺。泰戈尔有句名言:“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话正是鸠摩罗什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被称为中国佛教八宗之祖,没有他,就没有中国大乘佛教。他是震铄古今的超级学霸,他的成就空前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