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东南亚华人企业发展之路(历史掌故)

李国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10日   第 12 版)

  图为厦门大学内的陈嘉庚雕像。
  资料图片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早在二战前殖民地时期出现,但数量屈指可数。著名的华侨大企业,曾被称为南洋“四大天王”的黄仲涵、陆佑、陈嘉庚、胡文虎家族企业,就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形成的华人企业集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旧华侨财团,即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初步形成,但资本与规模都还有限的华侨企业发展而来。另一类型是新兴企业,即在第二次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华人企业集团,这种类型在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中占绝大多数。

  战后初期,东南亚各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基本政策,就是要脱离过去的单一种植经济状态,建立自己的工业部门。而在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的起步时期,土著民族资本力量远没有形成,政府资本尚在创始阶段,外国资本又属限制之列。这样的历史条件就为拥有资本和市场网络,并有丰富经商经验的华人资本提供了伸展空间。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东南亚国家实施以满足国内需求为目的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保护和扶植国内的进口替代工业品生产,这一政策促进了华人由传统的商业领域转向创办工业企业,以生产替代进口的消费品逐步占领国内市场。许多华人企业集团正是在这一时期起步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南亚国家又相继发展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面向出口工业,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中心带动国内经济发展。许多华人企业从经销外国商品的进口商起家,随后通过与拥有资金和技术的外资企业合资合营,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形成了一批面向出口的新兴华人企业集团。

  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南亚国家着重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化,政府为大型基础工业项目和重化工业项目提供许多优惠条件,许多有经济实力的华人企业集团承担这些大型项目,一批华人大型工业集团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后半期以后,东南亚国家推动现有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加工工业,增加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与此同时,政府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方针,推行经济自由化、私有化政策,并将部分国有企业私有化等。这些政策措施给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使其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

  来源:《闽商文化研究》

商机商讯
为侨胞回国创业搭建微总部(商界传奇)
商论语丝
东南亚华人企业发展之路(历史掌故)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