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

从爱书如命到悉数捐赠

学者胡经之:我为“深圳学派”添砖加瓦

张 森 庄 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09日   第 07 版)

  胡经之教授

  胡经之捐赠的文献

  图书馆与学者有何共通之处?藏书、爱书、传书,等等,不胜枚举,但最终的交集应是对文化的态度——即对文化的尊重、保护与传承。

  不久前,著名学者、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胡经之将自己的手稿、著作以及个人藏书分批捐赠给深圳图书馆“深圳学派”文献专区。他希望自己的捐赠能够为“深圳学派”留下历史资料,并寄望能有更多的读书人捐出藏书,增加这座城市的文化积累。

         

  分批捐赠毕生藏书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个人所能在文化传承上留下的痕迹,微乎其微。但正是由于后人不断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才有了历史文化发展的洋洋大观。而这正是图书馆在文化传承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将毕生的学术积累捐献给图书馆,在学界不为鲜见,甚至形成一种风气与潮流。这源于学者对图书馆的认可与信赖,他们愿意将自己的一切成果捐献给图书馆。

  依据捐赠计划,胡经之将分批将其个人藏书、全部著作以及凝聚其一生心血的400多万字手稿,包括各类获奖证书、荣誉奖章等毫无保留地捐赠给深圳图书馆。

  胡经之在文艺美学领域造诣颇深。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经之就敏锐地感触到文艺之美,勇敢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其学术勇气、学术触觉、学术思想堪称典范。胡经之创立文艺美学,不仅有学科史意义,更有思想史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杜书瀛称胡经之为“中国文艺美学的教父”。

  1984年,胡经之受深圳大学创校校长、两院院士张维之邀,来深圳大学参与创建中文系,历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院长顾问等职。他积极参与特区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被选为中国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美学学会会长、广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为深圳学术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全集》最为珍贵

  目前,胡经之捐赠的第一批个人珍藏文献约2000余册已经送到了图书馆。图书馆收到的第一批藏书的收藏时间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时间跨度达50年之久,包含了胡经之自北大求学期间的个人藏书至创办深圳大学中文系和国学研究所时期的全部个人藏书及学术资料。

  “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上世纪50年代面世的新中国第一版《鲁迅全集》。这一版本在市面上已经极少。”胡经之表示,还有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到近年来出版的文艺学、美学著作以及文化研究作品。“很多研究文艺学和美学的学者会互赠专著,因此,多年来自己收集的这类专著品种,可能比不少院校和公共图书馆更丰富。”

  此外,胡经之还捐出了自己多篇著作和讲义的手稿,包括1979年胡经之在北大新开课程“文艺美学”的讲义,正是这门课程开创了中国文艺美学学科。这些手稿,他从北大带到深大后一直留在身边。“这是安身立命的东西。”胡经之说,“当时我还是用铅笔写的讲义,好在是铅笔,到现在还没褪色。”

  深圳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说,在收到胡经之第一批捐赠的文稿和藏书后,深圳图书馆在2016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启动仪式上还专门为此举行了捐书仪式,并将部分捐赠文献做成展览进行陈列。

  早在2013年图书馆“深圳学派专区”设立的时候,胡经之就曾提出,想把自己的藏书都捐给图书馆。但因为海天出版社正在整理出版《胡经之文集》,他手头还需要各种文献资料随时查阅,就说等文集出版后一并捐出来。时隔数年,胡经之依然不忘当年之诺,去年《胡经之文集》出版后,深圳图书馆便和他正式商定了捐赠事宜。胡经之最终作出对深圳图书馆捐赠的决定,也正因深圳图书馆近年来对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积累所作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

  好书共享促进传承

  胡经之一生与书结缘,多年埋首书斋,藏书是他的一大乐事。他说,在他藏书最丰富之时,家中有1万册图书。“我在北大教书的时候,每年都会花两三千元买书。以前的钱和现在不一样,以前1000块钱就可以在北京买两间平房了。有一次我拿了1000元稿费,哒哒哒就跑到书店全买了书。”胡经之说。

  胡经之回忆说,1987年定居深圳时,其他的家什能送人就送人了,只有书都随身带着。“我拉了一车皮的书来到深圳,当时家里有4个房间,其中两间全部摆满了书。”胡经之说,“到上世纪90年代时,我已经决定长居深圳,那时教授工资高,学校又给分了房子,就开始无限制买书。”有些学术书籍深圳买不到,胡经之每次到北京都要去风入松书店买书,北大的人经常在书店里撞见教授:“老胡回来了,买书吗?”

  1992年,深圳读者联谊会举办“深圳市百位藏书家”评选,当时工作人员进行了统计,胡经之以1万册藏书被评为“深圳藏书家”一等奖称号。

  胡经之说,好书就应该共享,自己多年来收藏了大量美学、文艺学、文化研究的专著,希望能够集中在一起展示,让那些对这类学科有兴趣的人可以系统地浏览查找。同时,他希望自己的著作和收藏能为“深圳学派”留下历史资料,让后来的人知道“深圳学派”都看什么、写什么。

  此次胡经之捐赠的文献是深圳图书馆自1985年张太无先生捐赠1.1万册古籍与民国文献之后,个人捐赠体量最大的一次。胡经之表示,深圳是移民城市,历史较短,过去的学术积累少。他希望,深圳学者、民间的读书人都能够在身后把好书集中到公共图书馆等地,加快、增厚深圳的历史积累。

  目前,胡经之还在分批整理自己的藏书,后续将分批捐出。“有些书还要用得到,目前我还在写作,每年都能写10万字左右,等到不写了就都捐了。”

“深圳学派”迸发文化新能量
学者胡经之:我为“深圳学派”添砖加瓦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