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台湾超商可借书,引爆出版业怒火(看台湾)

本报记者 汪灵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05日   第 03 版)

  图书馆馆员拆除超商包裹,为读者办理还书。
  张 潼摄

  贴着借书宣传语的台北市图书馆。
  余承翰摄

  “台湾超商可借书”成为最近文化圈最夯的话题。台北市图书馆决定,将通过岛内近万家便利超商来打通书籍传递的“最后一里路”,未来民众只需在APP上预约,就可到指定的超商取书还书。但这样的便民服务却引爆出版业怒火,他们担心一旦市民借书更方便,就会不再购买书籍,让已经处于寒冬中的出版界雪上加霜,两方人马在网络上笔战正酣。

  三大超商变身图书馆

  为打造“你家隔壁就是图书馆”的阅读氛围,台北市政府日前宣布,与统一、全家和莱尔富三大超商(即便利店)合作,民众只要持有台北市图书馆借书证,上网登录借书后可以通过物流送到超商,台北市图书馆内藏书718万册都可供借阅。借书服务物流费每次50元(新台币,下同),一次可借5本,最快2天送达。还书则仅限全家超商,并需付45元运费。

  台北市图书馆借阅数据显示,去年总共被借出近1300万本书,其中借阅者以31岁至50岁人群居多,占借阅总量一半以上。统计方推论,这些人中大多是上班族。在现今快餐化的社会节奏下,舆论普遍认为超商借书是一个提高借阅率的好点子,尤其会方便一些行动不便者,比如有小朋友需照顾的妈妈、夜归的上班族、行动不便的残障者和比例愈来越高的银发族。

  32岁年轻上班族王樱倩也看好超商借书服务。她说,现在的台湾人变得比以前没耐心,很多东西都想在短时间获得,宁可用金钱换取时间。因此,借5本书只要花50元运费的代价,且台北市图书馆718万册图书24小时皆可借阅,相当划算。

  两个产业自相残杀?

  这个点子虽然吸引读者,却引爆了出版界怒火。台湾政治大学图书信息与档案学研究所教授邱炯友在脸谱网上撰文,认为此举加深了图书馆与出版社、甚至是图书馆与作家的利益冲突,并批评台北市政府“无宏观政策与方针,坐令产业与事业自相吞食残杀”,“荼毒本该合作共生的文化、阅读、信息的事业体与环境”。

  出版界为何怒火中烧?这还要从台湾出版界的困境说起。近年来,台湾出版业规模不断萎缩,整体产值大幅下滑,从2012年的352亿元大幅下降到2014年的243亿元,两年之内减少超过百亿元,整体印书量也大幅下滑,创作者的版税收入根本不足以支应生活。

  出版界人士认为,图书馆和出版业、作家应是伙伴关系,但台北市图书馆却牺牲了伙伴利益,让物流业者和超商得利。有香港作家团体研究显示,书借出越多,买书的人就越少,“让我们反感的是这样的剥夺感,让出版业和作家更弱势。”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说。

  出版界希望台当局效仿英国推动“公共出借权”,图书馆每借出一本书,政府便代读者付补偿金予作家和出版社,让出版界和图书馆共存共荣。

  别谈竞争,一起挽回读者的心吧

  图书馆界则对“民众愈容易借书,出版社愈难卖书”的观点持不同看法。台“国家图书馆”馆长曾淑贤表示,民众到书店买的多是当期新书,到图书馆借的却是旧书,借的书多为参考数据,买的书却为典藏,图书馆和出版社“市场”迥异,绝非“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这种“肥了图书馆、瘦了出版社”的逻辑,乍看合理,细想却是“似是而非”。即使把全台湾500家图书馆关了,出版社生意也未必会变好。她认为,图书馆借阅率和出版社销量向来是成正比,而非反比。

  多数情况下,读者徜徉图书馆书海中,看到一本好书,会想要拥有它,进而到书店购书典藏。大英图书馆号称收藏所有英国曾出版的书籍,一楼仍然开了一间书店,因为它相信虽然读者可以免费借阅图书,还是会买下喜欢的书。

  王樱倩说,如果她打心里喜欢一本好书,还是会愿意花多点钱购买,对于只是想了解的书籍,则仅仅是借阅。因此,图书馆和出版社不会必然发生极大的冲突。

  三采出版社总编辑曾雅青也支持这一观点。虽然借阅方便可能减少书籍销售,“但从出版业长期经营来看,重要的不是销售,而是如何挽回读者阅读的动机和习惯。”出版社和图书馆同样面对网络、电子书崛起导致的读者“雪崩式下跌”危机,它们其实是“命运共同体”,两者应该考虑如何一起挽回读者的心,而非互相拆台竞争。

台湾超商可借书,引爆出版业怒火(看台湾)
人大释法(一周热词)
怀念鲁平(说香港)
香港贫穷人口数量连续三年少于百万
星云法师脑中风送加护病房观察
责编:汪灵犀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