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绿色云南的诗情画意

海外网 朱惠悦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31日   第 11 版)

  图为昆明市富民县西核村。

  图为采访车队行驶在云南。

  图为临沧市凤庆县茶马古道驿站鲁史古镇。

  图为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活动现场。

  日前,由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中国一汽、如新中国赞助的“2016中国新发现”全媒体大型采访系列活动走进云南。

  绿色,是云南的四季底色,是云南的眉眼神韵,更是云南的魅力所在。采访车队途经普洱、临沧和昆明,漫山遍野的古树茶园、错落有致的白墙村舍、碧波荡漾的生态滇池,无不见证云南的绿色发展。

  

  绿色产业着色普洱

  “普洱有全国唯一的特色部门—‘茶叶和咖啡产业局’,‘世界茶源’和‘中国咖啡之都’两块招牌越擦越亮。茶叶和咖啡是普洱的骨干产业,也是普洱绿色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普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彭静说。

  2014年3月,普洱市成为全国首个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强化基本城市绿化建设,重视生态资本向绿色产业转化,其中茶树和咖啡的种植就是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普洱境内有距今3540万年宽叶木兰化石、距今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1700年的过渡型古茶树、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以及159.66万亩的生态茶园,被称为“五世同堂”。

  在普洱说茶,舍我其谁。可是,当茶与咖啡在普洱相遇且各领风骚,就着实让人好奇。“咖啡种植在普洱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中国产咖啡90%出自云南,而普洱咖啡产量占云南总量的70%,主要出口美洲、欧洲、亚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副局长张天梅笑着说,“雀巢、星巴克等国际咖啡品牌长期入驻普洱,设立工作站采购咖啡。”

  普洱另一个突出的绿色产业是对休闲度假基地的打造。采访团队一行从普洱市宁洱县城南下,行车16公里就到达了那柯里—居住着6个民族、66户人家的茶马古道驿站村。当年马帮留下的马鞍、饮水槽、洗马台仍能令人感受到这里曾经的繁荣和喧闹。

  “赶马的小阿哥,阿妹来等着,阿哥你要快快来,妹妹把情话说……”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宣传部长傅礌走在石板街上,唱起了《马帮情歌》,爽朗的他也成为普洱民族文化旅游名片上生动的一笔。

  绿色乡村构建富民

  来到富民县罗免镇小甸村委会马鞍桥村秦中富家,首先看到的是大门前悬挂的“美丽幸福家庭”荣誉证书。

  46岁秦中富是村里128位村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带头小组长,平日的工作用他的话说主要就是“抓卫生、抓生产、促绿化,修葺、挖沟、教技术”。

  小甸村委会主任刘国富介绍:“每年村里都会进行星级‘美丽幸福家庭’评比,让大家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巩固和维护中去,村民积极性很高,成效也十分明显。”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全面做到“三清四美三宜”,就基础建设方面,马鞍桥村发动全村村民硬化村内2条道路,加固修缮了23户房屋,新建了篮球场和健身器材。此外,种香樟、铺草坪、修公厕、装路灯,秦中富和他的乡亲们忙得不亦乐乎。

  2014年,马鞍桥村被列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累计投资130万元培育特色林果、建设基础设施、美化人居环境。现在所看到马鞍桥,集自然生态与便民设施于一体,聚乡野情怀与现代风格于一处,美丽、宜居、和谐、幸福。

  同样令人流连忘返的还有位于龙纳河上游的“小九寨”西核村,地处山区却交通便利,常年气温16.5度,森林覆盖面积达到71.3%,村民主要种植杨梅、樱桃、甜杏、核桃,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这个彝族村寨早已通水通电,硬化休整的乡间小路四通八达,垃圾处理站点和流水卫生公厕全部投入使用,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注重保留民族文化元素。

  富民县宣传部部长李媛珏指着村路边彝族特色样式的电线杆说:“这种设计和材质的要比普通电线杆贵好几百块,但是为了保留村落原有风貌,我们就要用。”

  沿着村民活动室旁鹅卵石路向上攀爬,撩开茂密的枝叶便可以登高处凉亭休憩,这诗情画意的生活令人向往,也不禁使人感慨美丽乡村建设为生态云南添砖加瓦,为绿色云南画龙点睛。

  据了解,富民县已建成日处理规模8000吨的污水处理,配套雨污管网46.36公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新建规范化卫生厕所3.64万个,普及率达95.76%。

  对于下一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富民县副县长刘建军表示,规划投资1125万元,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做特乡镇,做美农村,做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建设“山水园林卫星城,宜人宜居新富民”。

  绿色滇池养育昆明

  昆明市西山区地处滇池盆地西北边沿,共有11条出入湖河道,21条支流沟渠。1987年至1996年期间,滇池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淘米洗菜”演变成几乎“鱼虾灭代”的臭湖,水面上长满了水葫芦,夹杂着漂浮物和疯长的蓝藻,像盖了一层绿色的油漆。

  1998年的夏天,“巾帼打捞队”在队长李云丽的带领下成立,人员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最多90人。由于男人们需要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保卫“母亲湖”滇池的任务就落在了平均年龄为50岁的她们身上。

  可别小看这些“巾帼英雄”,李云丽笑道:“我们以前祖祖辈辈都是渔民,做这份工作不会驶船、不认得船行方向可不行。滇池养活了我们祖祖辈辈,我们喝的是滇池水,吃的是滇池鱼,滇池污染了,我们就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巾帼打捞队”负责的水面及绿化带长度超过22公里,面积达到48.46万平方米。每天打捞的水草和漂浮物有500多公斤,20年共计超过3000多吨,被誉为云南省“红河卫士”。

  这便是绿色昆明、生态西山区建设中最鲜活的一群人。

  滇池治理是昆明最大的生态工程,是昆明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试金石”,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

  据了解,多年来滇池保持污染减轻、水质转好的势头,尤其滇池草海水质改善明显。2016年1至6月,滇池外海与草海水质均达V类,营养状态已转为“轻度富营养”。

  生态环境是云南的亮丽名片和宝贵财富,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坚持青山绿水就是储备金山银山,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乡村,倡导绿色生活的生态建设理念正深植云南大地。

绿色云南的诗情画意
高原农业的致富路
责编:宋 鹏 邮箱:songpe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