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北京恭王府仁和堂,去观赏画家林海钟、笛子演奏家杜如松的“音书对话笛乐会”。
冒着淅淅秋雨,从恭王府三号门进入,一路走来,仿佛扎入了人群中一般。
恭王府中路上的头宫门,门前有一对石狮,石狮头上的卷毛疙瘩有12排,代表亲王的爵位。
从宫门向里望去,每一房、每一殿都展示着各代出土的文物器具和现代大师的书画作品。每一展品前,是一道道游客渴求知识的目光。恭王府内,很多游客都不曾放下手机,抓住每一刻拍照的机会。外国游客甚至架上了单反相机,希望留住每一展品的独特魅力。
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成为这座宅邸的主人,恭王府由此得名。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过程,民间早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往西前行,穿过穿堂门,到了门槛儿处特意抬高了脚。恭王府的门槛儿比民居的门槛儿高出许多,这象征着主人尊贵的身份。随后,便进入了仁和堂的宅院——茗园,茗园南边待月轩,北边尚华轩、馨馀斋。
林海钟的山水画就在待月轩内展览。待月轩屋内宽阔明亮,一幅幅装裱好的山水画挂在橘黄色的墙上,加之屋内柔色灯光散落在四处,室外的寒意一下便不见了。其中,一幅名为《钱塘书意》的山水画,纵长82厘米,横长31厘米,画中山石耸立,近明远暗,如临仙境。站在近处山上的三人,或观看泉水,或交流促谈,皆融于景中。
这样一幅超然世外的山水画挂在气势如宏的恭王府内,游客一进一出,能体会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古代气韵,乐趣油然而生。待月轩内还有手捧莲花、安然祥瑞的《云山得意图》,融合天地、散淡生活的《拟鹤山櫵》,潇潇洒洒、人间骇然的《秋声赋》等山水画,它们或与恭王府气势相辅相成,或与之截然相反,各生趣味。
游客若从恭王府北门向南穿行,可尽览府内美景。恭王府内,康熙御笔“福”字碑,一碑一字正中于假山之中,取“聚多寿多田多才多子”之意。方塘水榭独建于湖中,临水四方而幽静,赏尽美景而欣愉。 恭王府花园入口汉白玉整雕门——西洋门,其造型采用舒展流畅的西洋风格,雕刻工艺又极尽中国古风之美。看到它,我想到了文化的融合、历史的沉淀。
再至恭王府最南端的仁和堂尚华轩,轩内展览着林海钟笔下的恭王府。游客这才发现自己刚游览的一幕幕美景,均收入画中,它们或写实、或写意,颇有一番风味。
我观察,虽然恭王府是团队游的定点景区,但是很多自由行旅客仍把恭王府当作游览首选地点。因为他们认为,除了恭王府本身是一座文化宝库外,府内的各路展览更是融合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比如,“恭王府福文化展”利用视频和福字窗帘等实物一起带游客进入中国“福”文化的世界。
傍晚,茗园内杜如松的笛声夹杂着渐大的雨声,悠长如烟,千肠百转。这座承载过繁华与衰落的王府深陷夜幕中,沉寂下来,但它又等待着明日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发掘它的美、它的历史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