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十日“天宫”游 太空“耕耘”忙

崔馨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29日   第 09 版)

  科学出版社 供图

  “天宫”和“神十一”自10月19日成功“牵手”后,已在太空组合飞行了10天,期间,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内的生活可谓是紧张忙碌、丰富多彩。

  

  享受生活 身心愉悦

  “神十一”与“天宫”成功“牵手”,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入住“天宫”,开启太空之旅。“天宫”环境适宜,温度控制在19℃到23℃,湿度为50%左右,氧气浓度与地面一致,同时,对舱内的有害气体、微生物进行过滤、清除,保持舱内空气清新。

  “天宫”里面还为航天员准备了外部绣有祥云图案的睡袋,还有保暖内衣、保暖裤、运动服、运动袜等。考虑到太空工作的特殊需求,这些衣服设计特别,有的装有电缆,有的口袋用于放置辐射测试仪等。由于“天宫”先行,为保持食物新鲜,航天员的食物是由“神十一”携带升空的,饮用水、氧气则是“天宫”储备。

  “神十一”在轨飞行以来,2名航天员状态良好,进食及睡眠一切正常,各项工作开展良好,顺利度过失重适应期。同时,他们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天宫二号”安装了太空锻炼器材,包括特殊的跑步机用于全身锻炼、健身自行车用于锻炼下肢肌肉以及拉力器用于锻炼肩部和背部肌肉。另外,为了解决在失重状态下如何跑步的问题,跑步机上配备了橡皮带,当航天员站在跑步机上时,把橡皮带背在肩上,可以防止人漂浮起来。

  航天员可以天地同步收看晚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及别的节目,还可以与地面视频通话,往来电子邮件,缓解思乡之苦。值得一提的是,10月24日是航天员景海鹏50岁生日,7时10分,代号“北京”的“天宫二号”总调度戴堃给他送去了来自地球的第一声生日祝福。

  紧张实验 循序渐进

  航天员进入“天宫”后,投入到紧张的实验工作之中。自航天员进入“天宫”把蚕宝宝从“航天服”中取出来后,它们跟随在轨约10天,每只蚕宝宝都白白胖胖、健健康康,已经开始吐司结茧了,太空中吐得丝到底有何不同?实验结果令人期待。很多人搬新家都喜欢在屋里栽种一些绿色植物,航天员也不例外。不同的是,种这些植物并不仅用来装点“天宫”,还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实验。两名航天员忙碌了3个多小时,才把植物种植箱组装好。

  航天员种植的是9颗生菜种子。之所以带生菜来太空,是因为生菜的生长周期刚好是30天,跟航天员“天宫”驻留时间吻合。这次种植的生菜不会被食用,而是作为实验样本采集相关数据。据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环控生保研究室王隆基介绍,此次实验的意义在于:中期驻留有30天,通过植物实验,除了采集有关数据,还会对航天员带来身心方面的愉悦,提高在轨工作效率。

  航天员还进行了人类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整个实验持续了30分钟。脑机交互是目前国际上的尖端技术,即在不使用语言和动作的前提下,仅依靠大脑思维实现指挥控制。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受到极大限制,脑机交互可不依赖外周神经和运动系统,将航天员的思维活动转化为操作指令,同时又能监测航天员的脑力负荷等神经功能状态,实现人机相互适应,减轻作业负荷,是最理想的人机交互方式。

  另外,“天宫二号”还释放了自己的伴飞卫星,主要用于对“组合体”进行飞越观测;相对“组合体”或者“天宫”,伴飞小卫星在一定的位置进行驻留试验等。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员是在组合体进入中继卫星天链03星的测控弧段实时收看《新闻联播》的,显示中国天地通讯系统能力进一步提升。

  寻求突破 促进合作

  今天的中国航天事业欣欣向荣,中国作为领先航天大国的地位日益巩固。2016年以来,中国连续在航天领域取得佳绩:启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首次发射成功,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入轨,“神十一”携两名航天员飞天……此外,中国的空间站和外星探测等计划都在稳步推进,正在按照三步走的策略平稳前行。

  法国权威中国航天问题专家、《神舟,中国人在太空》等多本相关书籍作者菲利普·库埃认为,实现本次太空驻留任务,不仅将提升中国对载人航天技术的掌握水平,也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国际载人航天舞台上的地位,从而真正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航天强国。

  德中太空合作项目负责人布朗博士表示,“天宫二号”项目为未来的国际空间合作提供了新契机。由于目前对国际空间站到期退役后的“身后事”尚无定论,德国宇航界希望中国空间站能如期建成,为太空实地科研提供机会。

  “国际空间站最迟到2028年将停止使用,此后可能会出现一个不明朗的过渡期。中国的空间站或许将成为能提供太空环境下进行研究的唯一场所。”布朗说。

  同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曾在采访中透露:“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设计了能与其他航天器对接、进行舱段级合作的接口。”

  他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了大量国际合作,在空间站发展中,中国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

  本次任务作为建立中国空间站之前的最后一次载人航天,不仅巩固了航天大国的地位,还为空间站奠定基础,促进国际合作。

十日“天宫”游 太空“耕耘”忙
用劳动完善人格
盲童体验国际“艺术教育”
微波成像 “天宫”观海
“小科学家”走进上海交大
责编:张保淑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