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重思考。依托丰富红色资源,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福建省委宣传部与共建高校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开展“青年新闻人 重走长征路”联合采访活动。活动历时8天,行程4000公里,由青年记者和高校新闻院系学生组成的百人采访团深入50多个采访点一路探寻、一路采访,重温峥嵘岁月,感受红土地的历史与变迁。
走近一段历史
9月5日,站在出征仪式队伍中的厦门大学学生吴筱琼,有一个特殊心愿:了解祖辈的人生经历与战斗印记。原来,吴筱琼的高祖父参加过金砂暴动并加入红军。
然而,探寻过程一波三折。她提供的长辈姓名,在博物馆资料、革命烈士名目中都没有找到。
“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每一位革命者往往都有好几个名字。”一筹莫展时,当地档案馆负责人的一席话提醒了吴筱琼。与家人联系后,吴筱琼得知高祖父有一个曾用名——吴珍。再次查阅档案,名字赫然在列,出生年月等信息也与高祖父十分吻合。
结果让人欣喜,但让吴筱琼倍感珍贵的是寻找过程,“我不是单纯在搜索一个名字,更是走近那段历史,寻找那份先烈带给我们的激励。”
探访宁化县,依旧清晰可见的红军标语与山野战壕,让福建师范大学学生陈欣宏动容:“这段星火燎原的伟大历史已然化作不朽的精神,留存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跟随一个脚步
走进清流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华桂花文化园,让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刘昕怡欣喜:“老区的面貌一日一变,深植于此的长征精神,鼓舞着新时代的建设者继续奋斗。”
“重走长征路,是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新课堂,注定会成为同学们未来成长道路上的一份宝贵财富。”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楼红英表示。
9月8日,“重走长征路”活动行至中段。深夜11点,厦门日报记者廖闽玮与来自厦门大学的学生吴妍萱、刘雯一道,依然在为了一篇稿件忙碌着。
这次活动采用一位青年记者带领两位大学生的形式,在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下,15个采访组以“传帮带”的方式共同完成采访任务。8天时间,青年新闻人与在校大学生不辞劳苦、一路奔波,深入老区一线采访。“行程比较紧张,常常要在行车途中抓紧写稿,忙到深夜更是常态。”廖闽玮说。
尽管辛苦,却没人退缩。“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书记赖忠泉说,从拟定采访主题、现场采访提问,到稿件架构布局、画面剪辑传送,每一个环节,记者们都极富耐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次活动,对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新闻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具有非凡意义。”
学生在丈量红色道路的实践中得到成长,青年新闻人同样用行动践行了“走转改”,完成了一次新闻采访的“长征”之路。
铭记一份初心
“我们不仅可以与同行进行业务探讨,通过与学生记者共同采访还能发掘到他们不同的视角和关注点,让新闻更具活力和青春气息。”闽西日报社记者林阿玲说,“学生们对新闻工作的热情,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在提醒自己不忘新闻人的初心。”
参与活动的17家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刊发各类报道557条,同步通过媒体和高校的“两微一端”进行广泛密集推送……8天时间,青年新闻人用年轻人的视角和语言,引领受众一起追寻长征足迹,感受老区新貌。“这是一次重温历史的考察之旅、宣传报道的实践之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之旅、精神信念的升华之旅、远大理想的扬帆之旅。”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翔表示。
事实上,“青年新闻人 重走长征路”活动,只是福建打造红色品牌、弘扬红色文化的诸多举措中的一笔。聚焦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福建在重走红色路线之余,一方面,在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等4个革命老区建立“福建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情教育实践基地”,打造高校新闻院系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地和业务素质的练兵场;一方面,持续在全省高校新闻院系开展向林白水、赵家欣等福建新闻界前辈学习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向典型看齐。
立足更高层次的红色品牌建设,福建更是动作频频。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红色遗址、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红色档案……不胜枚举,在福建这块红土地上历久弥新、熠熠生辉。2016年6月,福建正式印发《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经过3至5年的努力,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拓展,红色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