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孔子学院——
照亮彼此的一束光

凯思·博内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22日   第 05 版)

  现在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问题的时代。寻找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全球性问题,需要我们求同存异,携手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在我出生的威尔士,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个巨人把身体架于河面之上,化成一座桥梁,使自己的人民能够方便过河。这个传说成为我母校的校训——“欲成领袖,先成桥梁”。当今世界,我们只有建筑桥梁,互通有无,才能创造全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沟通的桥梁既有思想上的,也有现实中的。卡尔·马克思——一个中英两国思想的重要连接纽带。他的纪念碑上镌刻着那句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的著作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启迪思考,他的学说至今仍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马克思生前没有看到他曾经想象到的世界,但是他的著作以他所不可能预想到的方式,一直鼓舞着他从未到过的国家的人民。

  我所执教的谢菲尔德大学的建立不仅依靠了政府和富人,还依靠了这座由工人、工匠和妇女建造的城。学校在筹建之初的海报上第一句话就是:“the University will be for the people”。这张海报曾经张贴在我们城市的工业区,工厂的工人们相信大学能够使他们的处境更好,他们希望能够更加健康,也希望他们“工人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每个人都捐出了一便士。

  中国的长城闻名于世,它是为保护人民修建的。但有时,保护人民的不是城墙,而是桥梁。如果我们不互相学习,就不能更好地为人民的需求服务,因为我们需要彼此的洞察力和知识。

  正是因为谢菲尔德大学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寻求“桥梁”的意愿,所以早在2006年就同北京语言大学、南京大学一同搭建起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这座“桥梁”。孔子学院除了与教授汉语的学校合作以外,也致力于在我们共同面临的一系列巨大挑战上,建立中英两国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界的相互了解,进而加深两国商业合作伙伴之间的理解。

  借助孔子学院这座“桥梁”,仅在今年9月这一个月内谢菲尔德大学就参与了3项重要活动。参加了由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高层次、开放式、国际化科技创新论坛——2016年浦江创新论坛,我本人做了《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的主旨演讲;孔子学院选派的学生Tomas、Danielle在论坛“中英之夜”上,与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合演舞台剧《楼台会》,为与会嘉宾献上一场视听盛宴。与上海航天局、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加强三方在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合作。与南京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签署工程领域学生交流协议,利用谢菲尔德大学在工程和企业教育方面的优势进行国际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说明我们通过孔子学院这座“桥梁”密切了相互的合作,为我们的学校、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共同参与应对全球挑战的项目,这些项目将会创造出新的产品和财富,并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孔子学院如同照亮彼此的一束光,让我们相互倾听、互相学习,这会使全人类、全世界都受益。

  (本文作者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校长、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英方理事长) 

重视语言的工具属性(点点滴滴)
走好交流路 架设友谊桥
孔子学院——
照亮彼此的一束光
一次失败的实验
学中文,从反感到热爱
责编:刘 菲 邮箱:haiwaibanl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