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早晨,我与几个同学在岳麓山脚下会合。
对于出生成长在长沙的我来说,岳麓山并不陌生,这里不仅自然景色十分迷人,更是湖湘文脉根系所在。每次走近它,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近感、崇敬感。
我们来到岳麓书院门前,看不到里面纵横交错的建筑,只有大树掩映下的一扇大门和一堵高高的墙,正面“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八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就是“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岳麓书院;这就是创建于公元976年,在全球第二老资格,沉淀着千年文化梦的书院。它不像现代高楼那样华丽工整,也不是乡下篱笆栅栏那样简单,而是厚重而又朴实,低调而又高雅,整个建筑风格包含了浓厚的中国艺术气息。
从书院旁边走过,有一种磁场般的力量在吸引着我,这里的每片瓦、每块砖、每颗石粒都有一种透彻心灵的幽香。
站在这里回首,穿越就是一千年。这座书院经无数劫难而不断新生,历千年沧桑而屹立不倒,从厚重的大门里就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这是何等的气魄宏大。一副对联,就记录了一座书院的历史功绩。正是在这座书院的精神滋养下,湖湘人总在民族存亡最艰难的时刻勇于担当责任。仅从清朝以来,便出了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沈荩、杨昌济、程潜这些旷世名人。90多年前,青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一干青年在这里探讨救国真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如今,我们这些湘楚大地的莘莘学子应该常怀报效祖国、造福民众的鸿鹄之志。
离开岳麓书院往上走,山上的罗汉松、银杏环绕,香樟、枫栗并立,虬枝苍劲。我边走边看,每一步都在与前人对话,每一步都在接受心灵洗礼。来到爱晚亭,不由得吟起一句经典古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年青年毛泽东常邀集几个同学游过湘江,不避暴风雨,登上山峰,迎风高歌。这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何等的令人振奋。
再走一段曲折的小路,来到了蔡锷墓碑前。朱德元帅曾说过:“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他们都是湖南人。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泽东。”纵观湖湘历史,曾涌现出无数忠贞不屈、浩然正气的爱国志士、豪杰君子。追根溯源,正是岳麓山这个风水宝地,为湖湘子弟提供一个塑造和培养高尚道德人格的场所。
站在山顶,放眼长沙。湘江从这里环流、橘子洲头横踞在眼前,蓝天、碧江、绿洲、青山,浑然一体,让人心旷神怡。我想,一座山为何与一座城市的文脉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座山为何如此深深影响着一方水土的人,这不正是湖湘文化的内在基因吗?
岳麓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沉淀了千年文化,承载着历史前进的责任,也肩负着历史革新的使命。正值青春的我们,要发扬湘楚学子身上吃苦耐劳、孜孜不倦的优良传统,奋力拼博,让自己的青春无悔,人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