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

青岛“唤醒”20国老建筑

赵 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20日   第 02 版)

  水兵俱乐部俯瞰。
  殷瀚钧 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9月29日,青岛市民在参观海关博物馆。
  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青岛天主教堂。
  (资料图片)

  对一座城市来说,老建筑是活着的历史。

  在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的临海丘陵地带,星罗棋布地分布着300多栋单体历史建筑。这些多以“红瓦”为顶的老建筑建于20世纪初期,集中了俄、英、法、德等20多个国家的风格。

  青岛的老建筑风格独树一帜,为其赢得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名,也成就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成为其构筑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实际上,早在1994年,青岛以其优美的城市海滨轮廓线、丰富的近代建筑群、“山、海、岛、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青岛对老建筑的保护愈加重视,以老建筑为载体,述说城市新故事。

  建筑牵线 搭桥文化交流

  对青岛来说,老建筑不仅是其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文化交流的纽带。

  “加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日前,在一次文物保护工作调研中,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特别强调道。

  来自青岛市规划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青岛认定公布了文物保护单位515处(国家级18处、省级55处、市级85处、区市级357处)和历史优秀建筑206处。

  老建筑牵线,更是促成多次中德民间和官方文化交流,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我1976年出生,与曾外祖父整整相差100年。2010年,我来到青岛,与曾外祖父来到青岛的时间也整整相差100年。”对于这两个巧合,德国小伙丹尼尔认为,原因也许就藏在青岛的那些德式老建筑里。

  100多年前,丹尼尔的曾外祖父里克尔特曾参与过不少如今知名青岛老建筑的建设。青岛,是丹尼尔从小就从父母口中听到的一个地方,这份对遥远城市的好奇和向往,直接影响了丹尼尔的职业选择。如今,丹尼尔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德生态园工作、生活。作为中德生态园首期启动用地之一的幸福社区,正在打造绿色德式小镇。

  老建筑为媒,不仅为民间交流搭起桥梁,也为地方政府间交流提供了平台:

  两年前开始,青岛曾专门开展青岛德国档案调研工作,派人到德国联邦档案馆、军事档案馆和德国外交部档案馆进行查找,收集整理珍贵资料。

  去年,青岛市当选为2015年“东亚文化之都”,在这一年代表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中多个摄影展、画展中,都能见到青岛老建筑的独特身影,老建筑成为青岛对外文化交流的最佳载体之一。

  老楼新生 见证城市发展

  有专家认为,合理地开发利用,也是保护老建筑的方法之一。要“唤醒”老建筑,想办法让它们走出“深闺”,就要与新的城市风貌融合共生,在文化复兴里找到城市的精神归宿。

  “铛、铛、铛……”9月29日上午10时,随着海关大钟敲响浑厚悠长的钟声,位于青岛市新疆路16号胶海关旧址的青岛海关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胶海关旧址建成于1913年,是当时青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办公大楼,至今已逾百年。如今的青岛海关博物馆,则摇身一变,成为行业性专题博物馆,展陈图片上千幅、实物近500件、多媒体资料片12部、场景复原2处。

  一个月前,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位于湖北路17号的青岛水兵俱乐部旧址开门纳客。这座有着114年历史的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老建筑,将变身为中国首家电影生活馆——1907光影俱乐部,未来将以电影为主题,围绕音乐、科技、艺术、图书、美食等多种元素,打造一座以电影体验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客厅。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百年德式老楼终于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即将焕发出全新光彩。

  在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青岛八大关,老建筑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在70余公顷的地方,隐藏着200余幢老别墅,绝大多数建于20世纪30年代。

  在这些老建筑中,有“蝴蝶楼”——1935年电影《劫后桃花》的取景地,这座沐浴海风82年的别墅,修旧如旧,以电影主题博物馆和一代影后胡蝶个人纪念馆的形式对公众重新开放;有“地质之光展览馆”,这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花岗岩砌楼,因科学家李四光和诗人柳亚子在此居住过而闻名;这里还有建于1930年的公主楼,是丹麦王子阿克瑟为他的妻子瑞典公主玛格丽特所建。2015年6月,公主楼变身为安徒生童话主题的互动空间,对外开放,半年时间,游客数量就到了十几万。

  青岛天主教堂、总督府、花石楼、元帅楼……这些散落在青岛老城区的老建筑也早已被人民所熟知,功能各异,或沿用建成以来的用途,或成为旅游景点,依然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在青岛,老楼新生的故事不断上演。当昔日陌生而神秘的历史建筑逐渐向公众开启封闭之门,当地市民和八方游客得以从时光雕刻的记忆中找到这座城市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承担。

  立法保护 传承历史风貌

  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是青岛最好的城市名片之一。对于这张名片,青岛一向格外珍视:青岛历次城市总体规划都把历史风貌保护作为重要的篇章进行规划,并两次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我国最早将历史风貌保护进行立法的城市。

  去年,青岛启动了《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首次编制城市风貌专项规划,计划今年年底完成规划编制。

  与此同时,青岛同步启动《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名录》专题研究。未来将在青岛全市范围内开展城市风貌普查,摸清家底,并建立全市域范围内城市风貌保护体系和总体格局。

  因为在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期间,开展了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青岛的规划成果得到住建部专家的高度评价。

  “规划编制对青岛全市域范围内城市风貌保护要素进行普查,摸清保护家底,形成城市风貌保护名录,在自然风貌要素和历史人文风貌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城市风貌要素。”青岛市市长张新起介绍说。

  城市建筑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链条,而不是断代发展。正因如此,青岛此次规划将分析城市风貌特色和价值,提出城市风貌特色定位和保护目标;在全市域范围内建立城市风貌保护体系和总体格局;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划分城市风貌分区,强化各自独特的风貌特征。

  在规划编制的同时,青岛组织完成了首次全市域范围内的保护要素普查工作,共登记认定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11类3600余项保护要素,分两批公布了313处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进行挂牌保护。

  黑格尔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保护好老建筑,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在景色宜人的同时,更能成为一座动听的城市。

青岛“唤醒”20国老建筑
青岛老字号 焕发新活力
资讯速递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