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老外眼中的汉字世界

赵艳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19日   第 11 版)

  林西莉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中信出版社出版)原本是为瑞典读者写的学汉字的书,而中国人读来并不觉得幼稚浅显。作者林西莉说:“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学习,却很少去深度了解。”

  林西莉是瑞典人,1952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艺术史、历史、语言学。她经常去听名满天下的汉学家高本汉的讲座,高本汉的讲授方式及对汉字的热忱深深影响了林西莉。当她的第一任丈夫去瑞典驻华大使馆工作时,她决定同去中国,到北京大学就读。回到瑞典后,林西莉开始担任汉语教师,这本书就是她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耗时8年完成的。此书1989年在瑞典一出版就引起注意,获得瑞典文学图书最高奖——奥古斯特奖,并被陆续翻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西方人学习汉语的必备书。

  在书中,林西莉图文并茂地讲解了200个最基本汉字的起源和特点,如人的身体、水与山、农耕和家畜、车和船、路、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工具与武器、房子与屋顶、书籍与乐器等,同时介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中国文化。

  作为一个外国人,林西莉对每一个汉字都充满了好奇,比如为什么人们把自来水开关称之为“龙头”?为什么人们把怀孕叫做“有身子了”?“身”和“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中国人见了面不问“你好”,而问“你吃了吗?”等。“我每次出门都会发现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汉字,我能够明确地指出这个字是从哪个景观演变过来的。”她说,“我会关注一些中国人看不到的东西。”

  这本书的成功并非仅因为其外来视角,更多的是来自作者锲而不舍的学术专注。作者曾想当然过:“在我不知道古代的汉字是怎么写的时候,我认为‘人’字是腿的形象:我看见路上有一个人在大步往前走。但是我错了,当我了解了甲骨文和金文是怎么样写的以后,我发现‘人’字是人的剖面的形象。她直立着,手下垂或者轻轻举到前面。”

  1973年林西莉又得到中国签证后,每年都会来一两次,到图书馆查资料,拜访专家学者,前往考古发掘地观察实物,在山东、陕西、河南等地设立考察点。林西莉说:“我一个月要去好几次书店,看有没有最新的考古报告和挖掘报告出来,这些对于我的研究都是像黄金一样宝贵的材料。”每次看到新的考古报告,她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问能不能去实地看。一开始很少有城市对外国人敞开大门,但经过她一年又一年的申请,还是有地方欢迎她去。她通过考古新发现确认了“井”字的由来。1985年公布的十几年前藁城郊外考古发掘成果中,有两口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井。经碳14测定,它们是公元前1300年的,与甲骨文属同时代。藁城的井也是圆的,但在井底有一个四方的框,是用圆木做的,四五个摞在一起,它们组成的样子完全符合“井”字的形状。而此前,高本汉认为井字表现的是井口的框。

  王国维说:“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林西莉的视角并不局限于高本汉的研究所得,在书中,她多次通过研究推翻高本汉此前的假设或论断。她甚至还不完全认同文字学权威著作《说文解字》。她说:“《说文解字》中有很多奇怪的解释,但通过生活发现这些解释都站不住脚。因为许慎没有接触过商代的那些文物,不知道这些东西在商代是什么模样。”

三更有梦书当枕
革命战争的诗意再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久违的巴别尔
老外眼中的汉字世界
读书最好读原著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