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成都文创,没有不成功的理由

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19日   第 05 版)

  我已去过成都多次,但这次是让我最感震撼和兴奋的一次。

  以往,在亚洲范围内,人们说起文化创意,总会提到日本和台湾。日本自不必提,动漫、音乐、电影,早已引领了一个时代;近年来大陆游客常去台湾,也总会带回别具创意和匠心的小玩意儿。

  这时常会令我们这些自诩为“文化从业者”的人们感到汗颜,也成为高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作为制造业大国、第一贸易国,“中国制造”早已通行全球;但每当人们要追求更好、更有创意、更具审美的产品,却总是习惯于走到境外、走出国门。换句话说,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行当,面临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

  人们总会对美、对新意感到喜爱。在采访中,蓝顶美术馆理事长章智勇的一席话令我印象深刻——

  “在日本,一个笔记本都能做出上千种!同样做杯子,我们过去习惯的竞争策略是什么?是功能性的。大家都卖十块钱的杯子,成本可能是八块;我们的策略是把成本降到六块,然后打败你。但日本不是这样,他要做的是一个很漂亮、很精美的杯子,卖一百块,消费者照样买单。为什么?因为除了功能性的价值,它还有审美价值。这就是日本为什么GDP高的原因,也是我们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相比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都有足以引以为傲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但我们把这些资源开发好、利用好了吗?没有。比如文创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旅游产品,就面临着很尴尬的局面。你在丽江的古街、阳朔的西街、厦门的鼓浪屿或者湘西的凤凰,买到的产品可能都是一样的,毫无特色可言。这不免让人失望。

  而这些不足,恰恰就是创意存在的空间,也就是人们真实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愿意为创意买单、为审美付出、为匠心喝彩。

  这恰恰也是成都的活力所在。记得以前逛宽窄巷子,首先被吸引的是“名字”:每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店铺,都有一个充满意蕴的名字。而以蓝顶、红星路35号、宽窄巷子等一批文创地标为代表,成都的文创正趟出一条别具特色的道路。

  其实这条道路也不难理解,就是尊重这一行业发展的规律:尊重人才,空间宽松,同时把创意与本地、本物的资源特色结合起来。

  归根结底,创意产业最需要的是人才。一个周春芽来到蓝顶,就有数百名艺术家和相关从业者在此聚集;哪怕是像食品、文具、服饰这样的传统行业,也同样需要具有艺术嗅觉、创意特长的人才涌现。

  在这个过程中,成都政府扮演的角色令人称道。比如在蓝顶,就创举性地赋予了艺术家工作室产权,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地在这里落脚,仅此一点就足以让全世界的艺术家艳羡;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政府同样扮演的是引导、服务的角色,让人才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所以,在打造西部文创中心的道路上,成都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

成都文创,没有不成功的理由
成都:用文创赋予城市与传统全新活力
责编:柴逸扉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