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许可“二合一” 分类ABC

来华工作不简单

本报记者 刘 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17日   第 05 版)

  湖北襄阳四中的美籍父子外教与家人一起在学校赏樱花。
  杨 东摄(人民视觉)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阿江在杭州跨贸小镇外国人创业就业中心。
  新华社发

  在华创业的也门青年阿德。
  新华社发

  外商在浙江义乌的十字路口引导市民文明出行。
  人民视觉

  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的美国留学生埃里克,最近正在考虑明年毕业后的去向。“留在中国创业是我的第一选择,这样的话就有希望成为一个‘A’类的外国人。”他笑称。

  埃里克口中的“A类”,是10月1日起在中国多城试点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该制度整合了原有的“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将来华工作的外国人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从明年4月开始,“两证合一”将铺展到全国施行。

  这项新政引发了在华外国人的热议。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留在中国,我会成为哪一类?

         

  分级管理并非分三六九等

  根据新政,A、B、C三类中,A类是指外国高端人才,包括创新创业、优秀青年人才等;B类是指外国专业人才,但对于国际贸易、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教育咨询等企业要进行比例限制;C类是指符合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从事临时性、季节性、非技术性或服务性工作的外国人。

  分类采取计点积分制,鼓励引进A类人才,对B类加以控制,对C类严格限制。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说,“两证整合”涉及外国人才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变革,“根本着眼点正是遵循‘鼓励高端、控制一般、限制低端’的基本思路”。

  分级管理,是否意味着把外国人分为“三六九等”?有外媒报道称,一些正在中国工作或意向在中国找工作的外国人开始焦虑, 担心自己被归为B类或C类。

  事实并非如此。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李志刚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并不是一个移民国家。目前我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劳动力市场紧缺高端人才,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并不缺人。从自身劳动力结构上进行人才政策调整,很多国家都是如此。

  旅加学者陶短房则对记者表示,对外籍劳工就业的工作许可是国际惯例,目的是保护本国公民、永久居民就业优先权,有针对性地引进紧缺人才。不过,他也认为,工作许可分级本身就是一项可能会产生争议的政策。

  在受访中,大多在华外国人同样对分级政策表示理解。在媒体工作的德国人小伍说,德国对外籍劳工的限制非常严格,虽然自己可能会被归入B类,但是他并不担心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只要有能力,相信中国还是欢迎我的。”

  留在中国要靠真才实学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和中国文化的美名远扬,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工作。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3年有24.4万外国人在华工作。据张建国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国共吸引境外来华专家300万人次。而单从入境数据来看,外国人来华人数在2014年已达到2637万。

  不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发现,想要留在中国工作,没有那么容易了。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报道称,很多在华外国人似乎都意识到,长着外国面孔的人几乎都能找到工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英语教育行业或许是对此感受最为直接的晴雨表。此前,在外籍教师和培训教育机构中,曾存在“会说英语就能当外教”等乱象,这使很多没有相关资质的“南郭先生”找到了留华工作的避风港。

  在北京某英语培训机构担任外教的美国人约瑟夫说:“外教在中国不像过去那么受欢迎了,除非你来自英语母语国家,并且中文讲得还不错。”他说,随着中国的成长与开放,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也应该放低姿态,主动融入中国。

  而这种变化在机械、电力、设计行业都有体现。据媒体报道,无论是平面设计、服装设计、景观设计还是建筑设计,中国公司早在10年前,便普遍要求应聘者提交自己的作品集。

  从10年前起,李志刚就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在广州的非洲裔群体。“目前,在广州工作的不少非裔人口,其人群构成和业态形式鱼龙混杂。相信在分级后,会倒逼其结构变化。”李志刚说,近年来,广州一直在对非洲裔群体加强管理。从长期而言,新的管理措施有利于提升人群素质。

  在网站“知乎”上,这项分级措施也得到了网友的一致认可。有网友认为,分级只与能力有关,只要肯努力,就可以获得认可。同时,明确高端人才的条件,明确在华的基本待遇,更便于吸引高端人才来华参与建设。真正做到选贤举能,不拘一格。

  发挥市场作用引进人才

  事实上,在外界普遍关注的分级之外,“两证合一”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

  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引进外国人才力度,但外国人才“办证难”的窘境却一直存在。以往,来华工作的外国人被分为外国专家与普通外国人,多头管理存在诸多障碍。

  此前,外国人才来华工作,从国家到地方层面要涉及10余个部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表示,外国专家来中国工作,需要到至少7个部门、花费近2个月时间、提交20多份材料。

  对此,张建国表示,“两证合一”涉及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和调整,旨在进一步破除现行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体制存在的职能交叉分散、管理多头、政出多门、沟通不畅等障碍,有利于减少重复审批、避免监管漏洞、提高办事效率。

  据介绍,“两证合一”后,提交相关材料数量压缩了近一半,审批时限与一般流程相比,减少了5个工作日。同时,试点还为外国高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办理签证入境前,无需提交纸质材料核验,对无犯罪记录证明采用承诺制等。

  此前,中国“绿卡”——永久居留资格的申办,已经率先开通“直通车”。一方面放宽了对工作单位、居住年限等要求,优化了申办流程。另一方面,持中国“绿卡”者,在购房、子女入学、交通出行等方面依法享受中国公民同等待遇。

  有专家认为,从国家层面的计划,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中国外籍人才引进政策很好地呼应了全球化人才流动的趋势,对于推动社会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对政府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两证整合”的举措,对于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张建国说,外专局将启动运行全国统一的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外交部、公安部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互联机制,探索建立在华工作外国人信用评定和使用制度,完善对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奖励制度。

  与此同时,对于整合和分级后的相关举措,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建议。

  陶短房认为,在政策实行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将“高级人才”等同于高学历、高职位人才。他举例说,加拿大等移民国家在移民政策中有存在这种倾向,导致移民引进一味抬高学历、文凭门槛,有时却根本无法提供相应对口岗位。

  他同时提出,中国可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经验,建立“黑名单”(不禁入即准入)体系。随时根据劳动市场供需情况调整劳动力引进门槛高低和引进门类,避免“一套标准用到烂”。

  李志刚则结合中外学术交流经历指出,在邀请海外高校人才来华时,往往要经历繁琐的手续。他建议,应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进行细化管理,促进人才流动的速度。

  中国对于外国人的态度,经历了从限制到开放的过程。1984年以前,北京曾设有“40里圈”:外国人在北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以天安门为中心的40里半径内。1984年后,这一限制终于被取消。随后,北京郊区的 116面“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准超越”的标志牌也被拆除。1985年,新颁布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规定,外国人可以获得长期居留或者永久居留资格。

  而如今,在北京、在义乌,一些外国人集中居住的社区,已成为城市的特色文化之一。

  “Failed in London,Try Hong Kong(如果在伦敦失败了,就到香港试试吧)”一百年前,在英国银行界、律师界等阶层曾流传过这样一句俗语。然而,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中国对于外籍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也更有自信地调整自己的人才政策。显然,中国不是失意者的天堂。

  “中国需要很多外国的人才,想来中国发展的外国人也很多。对这些外国人有规范有导向地引导,能够帮助他们在中国实现自己的价值。”网站上,这句回答得到了最多的点赞。

来华工作不简单
以体制改革 汇天下英才
他山之石
责编:刘 峣 邮箱:onionl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