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志于道据于德(时事点评)

卢福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14日   第 08 版)

  当今社会师德建设亟须加强,其核心问题在于目标明确。师德的实质内涵与传统文化提倡的道德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历史悠久、深厚纯正的中华传统道德即是师德建设的核心。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维护了华夏文明的道统和法统,使之得以世代相传。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明确地提出了学人治学的纲领,也把教育的目标阐明于天下。那么,为人之师者怎样才能把握好至圣先师的道德实质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了道德的准确内涵,也就是要搞懂往圣先贤们代代相传的道统的核心意义和目标。

  关于“明德”,《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关于中庸,孔子《论语·雍也》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明确指出,中庸之德才是道德的制高点。

  什么是中庸之道呢?在《尚书·大禹谟》中,有中华圣王的十六字心诀,生动的阐明了中庸之道的本末。这段话是大舜禅让帝位给治理大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时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人心因财色名食睡而向外驰求,膨胀而危险;“道心惟微”:道心本乎自然天道,幽隐而精微难明,内在的法则严密而不容易洞察。以精微谨严的道心来平衡和制约诡异难测的人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惟精惟一”:精准地把握人心的种种现象和本质。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牢牢紧握天人合一的大道精神,把仁民爱物的忠恕之道广播四海;“允执厥中”:这个整体性的把握能力,决定于安置人心和道心相协恰的中道。也就是说要秉承中庸的大道的精神,像父母爱孩子那样,在社会上,缔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大氛围。这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私心是建立不起来的。但是,公平公正的氛围,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大家的本来的、自然的私有空间的安全感。也就是说,没有私也就没有公,同样,没有公也就没有私。一体两面,偏废了一方,就远离了中道,就会造成混乱。

  圣贤教育的理想是,我们尊奉中庸之道,以至诚之心奉行不悖,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可以尽人和物的性,在明了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的特性后行,行事作物就能自然而然地随顺客观规律,能够把我们的七情六欲在不侵害他人和自然生态的情形下,安置于正道。生活中,既可以自怡,也可以因良好的修养而能怡他。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是真正的快乐教育了。

  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大放异彩:通过奉行中道,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使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互敬互爱、共生共荣……

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志于道据于德(时事点评)
新闻点击
拱北 海关机器人“上岗”(焦点瞬间)
临西 亲商扶商“不打折”
责编:罗 兰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