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塑造山水洲城里的宜居名片

海外网 刘 琼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13日   第 08 版)

  图为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两型处陈兵为2016“中国新发现”全媒体采访团讲解湘江新区目前的生态治理及景观文化的建设情况

  图为长沙阳湖湿地公园展示的2015“中国雕塑文化艺术节”作品

  图为活动现场

  图为来梅溪湖游玩的情侣

  独具个性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将它披上华丽的“外衣”,不仅会成为宣传这座城市的最佳“名片”,同时能带给人们“多样”的幸福感。

  千百年来,三湘大地从来不缺文脉、文源和文气。屈贾行吟、朱张会讲、岳麓书院、马王堆汉墓、走马楼简牍享誉中外。

  如今的“星城”长沙,褪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旧貌”,留下的是通过城市规划设计、生态景观改造后的时代“新颜”。

  近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导,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中国一汽赞助的“2016中国新发现”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星城”长沙,实地探访这座“山水洲城”的魅力和风情,感受它的品质与内涵。

  

  夜景亮化提升城市品质

  悠悠湘江水,荡两岸长沙,苍苍岳麓山,盛少年风华。作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市民满意度和获得感,是长沙当地政府孜孜不倦的思考命题。

  “为打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城市‘名片’,从今年5月起,长沙市委、市政府对福元路大桥至猴子石大桥之间的湘江两岸区域,实施了全面的夜景亮化建设工程。”长沙市城管委办公室主任、城管执法局局长邓鹏宇站在湘江东岸介绍道。

  在感受了璀璨的湘江夜景后,北京清华同衡设计院的工程设计师李焕生向海外网阐释了其中的设计理念。因湘江东西两岸的风景各具特色,所以设计者以“坐行天地山水间,动静光阴洲城联”为理念,运用不同层次的灯光效果,将西岸的画意山形与东岸的城市化建筑有机结合起来。

  “在西岸,我们通过‘近实远虚’的画面手法,对江边植被进行立体投光,同时在山体树冠上使用‘白描’的手法,亮显轮廓,从而营造出一种‘层林尽染’的渲色效果。”李焕生细致地讲解到。

  “而东岸的重点在于补缺和提升。”李焕生接着说道,“通过调整原有高楼的泛光照明设施,补充暗区,优化秩序,以明亮的白色光描绘连绵起伏的楼宇天际线。”

  此外,记者还发现,沿湘江两岸的步行道的路灯灯杆上安装了LED投影灯,可投射多种图案在路面上,这给市民漫步湘江着实增添了不少趣味。

  在游览至猴子石大桥西侧桥头堡时,记者碰上两名来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大二学生。为了更加近距离地接触长沙这座城市,倡导和践行绿色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他俩几乎每天都会沿江骑车。

  当被问到两岸亮化工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时,其中一名男生一边擦汗,一边不假思索地回答:“夜晚的湘江好像是一场有‘景深’的灯光秀,绕行中再也没有之前的乏味感,反而多了几分满足感和幸福感。”

  生态景观丰富城市生活

  长沙的夜色美轮美奂,而白天,人工改建后的公园营造出“宜人亲水”的空间,兼具绿色生态与城市“名片”的双重效应。

  “在桃花岭公园沐清风,在梅溪湖畔赏碧波。”每到周末或假日,对于家住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张跃一家来说,在梅溪湖中小岛闲庭信步,欣赏高达几十米的喷泉不断变幻着瑰丽的造型,已然成为他们休憩娱乐的新方式。

  但在几年前,这样“山水相亲,人水和谐”的景象却难以想象。

  “梅溪湖位于城乡结合处,原先是一片低洼滩地,每逢下雨,路上泥泞不堪。加上当地的个体户养猪、种葡萄,环境相当差,气味也难闻。”湘江新区环保局两型社会建设处处长郭晓芳说。

  经过7年的生态环境打造,如今的梅溪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目前,梅溪湖已完成湖岸8.5公里的绿化工作,岸边的绿化带包括樟树、银杏等50多种树木和20多种地被植物。由20多万株植物构成的6米宽的景观带,让湖岸风光更具风味。”梅溪湖实业工程部经理黄勇自豪地说。

  此外,为给市民提供滨水而居,滨水而乐的亲水环境,长沙市委、市政府联合市水利局对梅溪湖、龙王港、肖河三大水系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目前,已经完成了梅溪湖湖泊工程、龙王港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并启动了梅岭公园、桃花岭公园等多个生态环境景观工程,计划今年底对外开放。

  “建好后的梅溪湖,吸引了大批前来参观、休闲的游客。“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梅溪湖一天接待超过5万的游客,最大接待量可达约15万人次。”黄勇直言。

  据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项目建设部负责人汤竞介绍,作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重点建设项目,梅溪湖将周边地区统一规划,将高端产业、高雅文化和高雅品质于一体,打造成国际性服务区。下一步,梅溪湖将在中心岛上建岛上公园和婚庆礼堂,后期还有可能推出水上项目。

  城市“名片”带动经济增效

  通过全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城市“名片”,长沙的经济增长跑出了“加速度”,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上世纪90年代,长沙人喜欢用“一江两岸,西文东市”定位这座城市,就如同20年前的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如今,长沙河西区俨然成为了“浦东”,更多人已习惯它“湘江新区”。

  家住湘江新区78岁的周满老人对于眼前的变化记忆犹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的葡萄园,家家户户种葡萄,谁家里种的葡萄多,谁家里就更有钱。”如今,河西区早已变身现代化的大都市,沿湖房价每平方米已破万,昔日的葡萄园,摇身一变成为新城豪华地段。周满老人激动地说:“我们家也换了房子添了车子,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

  据湖南省财政厅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长沙在经济总量上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六位,首次超过沈阳,稳居中部城市第二名;在经济增速上,近年来长沙一直稳定保持在中部城市前列。从2013年增长12.0%,到2014年增长10.5%,再到2015年增长9.9%,年均增长10.8%;在人均收入上,长沙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湖南省全省平均水平。

  此外,从长沙市统计局获悉,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908.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690.15亿元,年均增长11.3%;GDP占比由2011年的39.6%,提升到2015年的43.4%。

  地处中国“三横三纵”经济格局中心点的长沙坚持“稳住、进好、调优”的总基调,抓住机遇转方式、调结构,加速“一业独大”向“多极支撑”转变,多核发力第三产业转型升级,让新型企业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力,为“筑巢引凤”创造有利条件。”长沙市委副书记徐宏源在接受海外网采访时说到。

  “城市背后的历史文化是静态存在的,需要不断对它进行挖掘开发,才能有效提升这座城市的品牌效应和传播力,从而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数。”正如长沙市市长胡衡华说的那样,近年来,长沙围绕建设“生态之城、文化之城、繁荣之城、创新之城”的目标,将历史古建和文化融入到生态景观建设中,让长沙拥有了新的城市“名片”。

  巍然挺立的高楼刷新着城市高度,彩光映衬的桥梁彰显着时代动感,别具匠心的文化广场丰富着百姓生活。这座矗立于湘江边的“不夜城”,正诠释着它的完美蜕变。

塑造山水洲城里的宜居名片
李彦宏的智能愿景(IT领秀)
责编:宋 鹏 邮箱:songpe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