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600年来首次“出宫” 原貌陈列整体“照搬”

268件养心殿文物“摆驾”首博

本报记者 赵鹏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11日   第 05 版)

  图为展厅场景。

  悬挂着“中正仁和”匾的养心殿正殿明间、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东暖阁……日前,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联手推出“走进养心殿”特展,深藏故宫养心殿中的268件珍贵文物首次走出紫禁城,“摆驾”首都博物馆。

  9日,记者在首博三层展区的“养心殿”看到,正殿明间里,雍正手书的“中正仁和”匾高挂居中,下方则是乾隆皇帝御笔屏风。“展厅里的每一件陈设都严格遵从了养心殿的原样,不同的是红墙被玻璃幕墙替代,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策展人章文永介绍说。

  在中正仁和殿两侧,东西暖阁、三希堂、勤政亲贤殿、佛堂、随安室等依次排列。其中,左手边的西暖阁隔出了一间小屋,便是鼎鼎大名的三希堂,乾隆皇帝在这里赏宝;右手边的东暖阁是皇帝休息和每年行开笔式的地方,慈禧太后在这里垂帘听政。

  “养心殿位于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自清雍正帝后成为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日常政务活动的中心。”现场的讲解员介绍说,600年来,养心殿里的文物从没出过紫禁城,很多空间并未对外开放过。

  如今,这些以前人们只能透过窗户玻璃看一眼的地方,展露出真容。以三希堂为例,记者看到,墙壁上的各式璧瓶斗艳,炕桌上摆放着两个玉如意,格外引人注目。“三希堂是由西暖阁隔出的一间仅有8平方米的小屋,是乾隆帝的书房,也是首次向世人开放。”讲解员介绍说,三希堂原名“温室”,后因收藏了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之珍,故名“三希堂”。

  三希堂对面的展柜里摆放有雍正帝给河南巡抚田文镜的朱批复制品,上面清晰写着“朕就是这样汉子”。“雍正在位13年间,批阅奏本近20万件,朱批1000万字左右,平均每天要写2000字,其勤政程度可见一斑。”讲解员说。

  展厅呈现的东暖阁里,薄纱垂下,一个紫檀宝座端端正正地摆放在纱帘前。这是本次展览中非常珍贵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只见椅背玉雕的两条龙体格大小略有区别,一大一小,扶手两边玉雕的龙也都是罕见的回头状。有人猜测,这种造型是在暗示太后垂帘听政时,小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地位不同,所以体格大小不同。

  东暖阁外的墙壁上还设有一块电子屏幕,以微信对话的形式生动呈现了慈禧太后召见曾国藩的场景,颇为有趣。“汝着江南事都办完了?”“办完了。”“勇都撤完了?”“都撤完了。”“遣散几多勇?”“撤的二万人,留的尚三万。”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被一一投影出来,内容则严格尊重史料记载。

  为“接驾”养心殿中的268件“宝贝”,首博不仅对养心殿进行了原貌陈列,在文物保护方面也动足了脑筋。比如,收藏乾隆帝临元曹知白《十八公图》卷的展柜下单独配备了新风系统,以保持恒温恒湿的环境。“温度24摄氏度、湿度53%左右是最佳保护状态。对那些不宜长时间暴露的书画类展品,3个月左右就会进行更换。”章文永说。

  据悉,此次“走进养心殿”特展将持续5个月,采取预约方式,每日开放预约名额2600个。

索非亚:“魅力北京”不落幕(聚焦京城)
中国—中东欧国家首都市长论坛举办
少年割稻秋收忙
细说宣南文化(名家话北京)
268件养心殿文物“摆驾”首博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