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26日 星期一

北京卫视播出《传承者之中国意象》

从“象”出“意” 以形求美

冷 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26日   第 12 版)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中的“青衣”

  时至今日,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内在实力的象征,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复兴的使命让我们对蕴含中国意象的传统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也使我们更加注重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在传承。近日,由北京卫视联合能量传播共同制作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节目以“中国意象”为主题,着力挖掘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汇集全国顶级的艺术院团,带来极致唯美的殿堂级表演,通过一幅幅动静相宜的艺术画卷,诠释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意象”作为一个独特的美学概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艺术基础上的中国式审美名词,其中凝聚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文化体验。早在《易经》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而《文心雕龙》中提出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则首次将这一概念完整地运用到艺术评论中,也奠定了“意象”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具体说来,“意象”之中,有意有象,我们不但要感受外在的具象,也要体悟内在的意蕴。对于体现中国意象的传统艺术文化来说,外在技艺的展现传承固然重要,内在的意蕴传达更不可缺少。

  在经历了第一季《传承者》的辉煌之后,《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全面创新升级,并继续邀请陈道明坐镇,与华少、朱丹、范明共同成为文化观察员,并给予8位年轻人更多的评论空间,着力展现年轻人与传统艺术的互动,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8位年轻人参与讨论,可以让年轻一代品悟传统艺术背后的意蕴,使他们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

  王弼认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诸如抖空竹、武术、木偶戏、杂技、京剧等都具有鲜明的经典形象,在《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的舞台上,传统与现代融合,经典与创新相遇,带来精湛的技艺和传承创新的深意。可以说,节目在形象展示方面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声光技术融合,呈现出超乎青年人想象的魅力,也让观众感受到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魅力。例如“抖空竹”表演中不仅融合了京剧中花旦的艺术造型,也大力借鉴舞台光影技术,使整个表演俏皮中带着古典的雅致,传统又不失清新活泼。“赵氏孤儿”的表演则将古典舞与现代舞台叙事融合起来,具有古典美,又不失现代感。

  “意象”之中,“象”为外观,“意”则为灵魂。传统文化艺术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关键是如何实现巧妙地以“象”出“意”。在这方面,《传承者之中国意象》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一方面,浸润在各种具体之象上的独特文化符号,比如“俏花旦”,机灵而不失风趣,在一抖一跳中都透露着东方女孩的神韵;“青衣”中的水袖表演则将女性的柔美与力量凝聚在一起,宛如顾恺之的长画卷《洛神赋》,给人以行云流水、天外飞仙的感觉;而“胡杨魂”中的胡杨造型粗砺中传递出不惧风沙的强劲,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这些意象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共同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

  同样,在“赵氏孤儿”中,打动观众的不仅是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更有故事背后对于中国精神中“义”的深沉诠释,大“义”凛然、“义”薄云天、舍生取“义”,“道义”早已成为深植于中国精神中的重要之“意”,为现代观众带来深深的震撼;而在“爸爸的时光机”中,传统木偶戏发展为机械木偶剧,看似突破了表演形式的传统之“象”,却传承了中国精神中对“孝道”的推崇,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让观众热泪盈眶。

  寻中国传统艺术之形“象”,以求中国文化之真“意”,《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不仅传承了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还通过各种经典“具象”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中,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得到更为突出的弘扬。在这一节目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意象的艺术呈现,还能透过这些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体悟到浸润在这些技艺中的真、善、美。

星耀英雄城
《一带一路》特别节目有看头
《大渡河》(1980)(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回顾老电影)
《那年我对你的承诺》首映
从“象”出“意” 以形求美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