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24日 星期六

“文景之治”势恢宏

——汉阳陵博物馆见闻

本报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24日   第 10 版)

  汉阳陵碑

  车马出行画像砖

  仙人指路画像砖

  微笑俑

  伎乐俑

  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塬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和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

  作为西汉帝国的第四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和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微笑俑”和“裸体俑”

  据历史记载,汉朝文景二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阳陵博物馆李举纲馆长介绍说,当时朝廷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秦始皇兵马俑冷酷的脸部表情比较,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这或许与‘文景之治’的盛世背景有关联。”李举纲说,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以神秘的微笑倾倒世人,而汉阳陵出土了大量微笑陶俑,堪称东方“蒙娜丽莎”。

  汉阳陵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莫过于一个个高约60厘米、赤身断臂的“裸俑”。这些“裸俑”虽然只有真人1/3大小,但造型准确、做工细腻,身体各部分无不精雕细琢,符合人体结构比例,甚至连毛发窍孔等细微之处也毫不含糊。“其实,这些裸俑准确应称为‘着衣式裸体陶俑’,这些人物陶俑早年埋葬时装有木质的臂膀,穿着代表各自不同身份的衣服。但经过2000多年地下环境的腐蚀,衣物和木臂腐朽殆尽,发掘出土时就成了缺臂的‘裸体俑’。今天,它们失去了当年华丽的衣服,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却正是人体美的艺术本色,所以有人将其称作‘东方大卫’和‘东方维纳斯’。”李举纲说。

  千姿百态的人物陶俑展示了西汉王朝的“帝国表情”,尤其让人惊叹的是,“裸俑”还揭开了宦官的神秘面纱。“从来都无人见过古代真实的宦官模样,汉阳陵却给世人一个最直观的答案。”据汉阳陵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介绍,汉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宦官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宦官的实物裸体陶俑。他们身形比一般的男俑要矮小,而且面容阴柔、神情羞涩,生殖器的塑造也与常人显然有别,也清晰显明汉代被阉割的程度。

  另外,汉阳陵发现了大批伎乐俑,这些陶俑有男有女,造型生动、神情浪漫飞扬。在汉代,乐舞者的身份和仆人一样,都是主人的奴仆。

  汉阳陵陵园里,考古人员发现了汉景帝庞大的“安保部队”。数以万计的武士俑从汉阳陵南区葬坑神采奕奕列队而出,出土时他们环甲、执戟,持剑、拥盾,人马威武,军容整肃。专家研究认为,它们应当是皇帝的侍卫部队或宿卫军。

  汉阳陵修了28年

  考古工作者从汉阳陵发掘出的累累白骨证明,以轻徭薄赋、减除苛刑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生前曾驱使大批带着刑具的犯人,为自己修建陵园达28年之久。这是西汉11个帝陵中已发现的唯一一个动用大量囚徒从事苦役、完成其规模罕见的“地下王国”的帝陵。

  据历史文献记载,刘启当上皇帝后继承父志,多次减轻刑罚,“令治狱者务先宽”,并对老、孕、盲、哑等人不用刑具。对于老百姓生产生活,则奖励农耕,尽力减轻民众劳役负担,使生产得到发展,财政收入大增,国家仓库的粮食多得存不下,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文景之治”。但是,他在给自己建造死后的“地下安乐窝”时,仍旧走上大兴土木铺张厚葬的老路。他在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四年,就派朝廷的“将作大匠”开进经过众多风水先生三选七迁后定下的好地方——汉长安城东北的咸阳塬,动工兴修这项当时全国最大的建设工程,而其主要劳动力就是从全国征发来的囚犯。

  阳陵陵园工程量极大,仅以现存地面的覆斗状封土来说,如按每人每天完成1立方米夯土计算,即需要30万个劳动日。在漫长的28年中,囚徒们或被累死或因反抗而被杀,均被草草地埋入巨大的“万人坑”中。可以说,阳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地下文物宝库,是建造在上万囚犯的累累白骨之上的。

  地面地下保护

  汉阳陵陵园地面建筑曾几次遭受过自然或是人为灾害,损失相当严重。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科学的考古发掘揭开阳陵神秘的面纱——近2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有帝后陵园、陪葬墓园、陵邑以及近200座外藏坑、10余处建筑遗址、5000余座陪葬墓,出土文物10万余件,是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1998年陕西省政府在汉阳陵遗址核心区域征用土地2894亩,对汉阳陵予以整体保护。1999年,以集中保护展示汉阳陵考古成果为目的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应运而生。该馆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陈列手段新颖的综合展馆。别具一格的残垣断壁建筑外观结构,营造出汉阳陵2000多年的历史沧桑景象,与陵园整体古朴的历史环境风貌相协调。上下两层的展厅内,密集陈列着30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1700余件精品文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2003年,在帝陵陵城南阙门遗址上建造了一座仿汉阙楼——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将这一汉代门阙遗址置于室内加以保护,不但使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土遗址受到了科学保护,也局部再现了2000多年前汉阳陵帝陵陵园的恢弘气势。2005年,对汉阳陵宗庙遗址采取了原址展示与保护性回填水平抬高复原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这是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方面的又一种积极探索和实践。

  李举纲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对帝陵东北处的11条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不同身份的裸体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木车马、粮食、肉类、纺织品等遗迹。尤其是“宗正之印”“大官之印”“永巷丞印”“宦者丞印”等带有文字的印章、封泥的出土,证明这些外藏坑极有可能象征着当时西汉王朝中央官署的“九卿” 机构。

  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展现文物遗址的原真性呢?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决定采用特殊玻璃将遗址封闭保护起来。这样,世界上第一座采用现代化先进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便于2006年3月诞生了。馆内的中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幕墙和通道,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中,在最大限度科学保护文物遗存的前提下,使游客在充满神秘感的环境中近距离、多角度欣赏大量的文物遗存。

“文景之治”势恢宏
“江南药王”有奥秘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