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来到位于北京西三环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简称“中央社院”),与学员们交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话题。这场热烈的交流持续到晚上9点多,而和他交流的,是一群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这样的场景,在中央社院的进修班和培训班里很常见。下个月,这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建校就将满60年。如今中央社院正在以每年6000人左右的规模,教育培训大量党外代表人士。
记者日前探访中央社院,一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如何在这所党外干部的“党校”里上课的。
● 汇聚各界精英人士
中央社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主任李道湘告诉记者,来这里培训的都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的精英分子,其中不乏著名学者或政府官员、企业家、艺术界人士等,堪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以今年秋季开学的第36期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为例。这个班里既有来自厦门大学海洋微型生物与地球圈层研究所的焦念志院士、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研究员等,也有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永强、湖北宜昌市副市长王应华,共同特点是层次高、专业性强。
据李道湘介绍,中央社院的培训班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训班,包括为期1个月的进修班和3个月的培训班,每年春秋季各举办一期,学员主要包括民主党派的专职干部和在政府、司法系统、高校科研机构任职的非中共实职干部等;另一类是各类委托性培训,主要培训对象是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机构人员,还包括国务院参事室、国资委等中央一些部门人员的培训,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地方统战部、地方工商联组织的培训。“一年算下来,培训规模大约在6000多人次”。
在今年秋季民主党派进修班的学员手册中,记者看到,20个学习日的培训由3个教学模块组成,包括16次辅导课、两次报告会、一次对话式教学,还有3次现场教学,课程安排十分紧凑。
● 课堂常有尖锐提问
民族宗教学专家沈桂萍从1989年起在中央社院任教,在她的记忆里,除了讲述民族宗教的专门知识以及民族宗教领域的各项方针政策之外,课上她还会与学员们就各种问题“过招”,有的问题还很尖锐。
“比如曾经有学员问我应该如何看待达赖喇嘛,还有的学员问宗教信仰能否解决信仰危机等问题。”沈桂萍说,“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老师有很深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要深入实际,才能把中央精神精准呈现,同时还能让学员们接受并达成共识。”
除了中央社院的专职老师外,院外的专家也常来授课或做报告。今年秋季的进修班和培训班开学两周,已经邀请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前来解读“十三五规划”,邀请北京大学的原副校长梁柱讲中共党史、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孙熙国教授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等等。
“我原以为学员们邀请我来参加座谈,是种礼仪性行为,但我没想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话题如此感兴趣。”谈起一周里三度到中央社院授课交流,孙熙国感慨地说。
● “五史合一”创新教学
于铭松是中央社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教授,他面前摆着一份长达2万多字、30多页的讲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给9月开学的进修班和培训班授课,他已经把这篇讲稿修改了3遍。
据中央社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模块化教学以“五史合一”作为切入点,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民主党派史”“中共党史”和“中国政党制度史”融为一体作为必修课。授课以史为证、以史为例,内容相互贯通,观点相互印证。另外,社院还引入第三方教学评估机制,推动教材讲义与教学能力、师资水平共同提高。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当下,以理性、平和、诚实为基础,在各种思潮的复杂冲撞中,激浊扬清、去伪存真,挖掘深植于中华文明、适合中国特有国情、被中华民族高度认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内核。‘五史合一’课程帮助我们从根本上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巩固政治共识。”培训班学员李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