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15日 星期四

曹其镛:

民间交流的“推手”(商界传奇)

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15日   第 12 版)

  图为2014年9月,曹其镛(左二)为清华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揭牌。
  来源:《新清华》

  图为曹其镛(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赵文庆摄

  眼前是一个很难定义的采访对象。他是华商中的“先锋”人物,改革开放刚开始就进入内地投资;他是教育、文化事业的热心参与者,并因此广受尊重;他是收藏家,无论捐赠还是个人收藏,都引起广泛关注。

  然而如今,商场上的硝烟俱往矣。曹其镛,这位“世界纺织大王”的儿子,港龙航空曾经的总经理,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发现了自己最该做的事。

  

  一份促进“交流”的事业

  70岁那年,曹其镛突然忙碌起来,已从商界逐渐隐退的他决定,凭借自己商人的力量,推动亚洲国家尤其是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

  开始并不顺利。在他决定开始做这事的2009年,恰逢中日关系非常紧张,很多朋友劝他不要碰这个“烫手山芋”。然而经过一番协调,曹其镛迈出第一步,他向清华大学捐资2000万元,在校园内建设亚洲青年交流中心,让来自亚洲不同国家的学生在这里共同学习、生活。

  很快,这种形式在中国国内扩张到5所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先后加入。曹其镛向每所大学都捐资2000万元,如今这些交流中心均已完工。

  建交流中心的灵感,来自曹其镛自己在日本留学的经历。1957年他到日本东京大学读书时,日本才宣布投降十几年,与许多国家的关系都不太正常。那时,有一位日本老先生,建了一座“亚洲文化会馆”,让日本学生和留学生同吃同住,增强交流。曹其镛大三时,这座会馆建完,随后两年他住在里面,直到现在,他对这段经历都印象深刻。

  与青年交流中心相比,百贤教育基金会的投入更多,高达1.5亿美元。这在国内罕有匹敌,不久前开学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总投资3亿美元。

  这笔基金的主要用途即“百贤”,每年为100名亚洲学生提供奖学金,这些学生来自16所大学,每个学生一年能获得2.5万美元,足够的资助让他们可以安心读书。为了增强交流,获得资助的学生必须去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读书。

  也许是使命使然,曹其镛对“交流”有着很深的执念。他为这些获奖学金的亚洲学生设立了为期3周的夏令营,每天至少12个小时,大家坐在一起互相交流。“我的想法是让他们多交朋友,哪怕吵架甚至打架都不要紧,互相之间留下些印象。”曹其镛笑言。

  做这些使曹其镛感到开心。尽管从商界“退休”已有20年时间,他如今重新把精力集中起来,与女儿以及很多人一道,推动着这份交流的事业前进。“我觉得这是我一生应该做的事。”曹其镛说,7年过去了,他还打算继续做下去。

  “退不退休都是没差别的,基本上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有限的,能够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是最幸福的事。”他这样认为。

  “富半代”的艰难岁月

  77岁的曹其镛已是满头银发,跟人说话时总是笑眯眯的,从容淡定。然而他说,如今的成功与坦然,来自过去与父亲共同创业,经历失败的那些日子。

  “我算是‘富半代’吧。”曹其镛说。作为家中长子,他与父亲曹光彪相差只有20岁,父亲创业艰难的历程,他经历了其中相当一部分。曹光彪赫赫有名,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进入内地投资的第一港商,1978年就开始在内地投资办厂。

  1965年,曹其镛留学归来,进入父亲的毛纺厂,从零学起。在大学专修机械的他,此时尚对纺织业一窍不通。那时,香港的纺织业刚起步,后来逐渐开始出口,“第一件出口到英国的毛衣,就是我父亲去推销的”,说起往事他颇为自豪。

  然而,享誉海内外的“世界最大的毛衣生产商”并不是轻易得来的。多年以后,曹其镛仍记得,那些“发不出薪水的日子”“上下波动得厉害的日子”,他跟父亲一起经历过很多。

  而如今经常进入“世界最佳航空公司”排名的港龙航空,在曹其镛的记忆中,也是他跟父亲“没有办法才去做”的生意。

  上世纪80年代初,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谈判,当时香港前途未卜,许多人都很担心未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香港的稳定与繁荣,曹光彪决定响应中央号召,投资做航空公司,在国家支持下,为香港的繁荣以及回归后的发展做铺垫。“其实我们也很困惑,当时父亲就说,我是开毛纺厂的,怎么可以搞航空呢?”

  1985年,港龙航空的成立,一举打破了香港航空业由英资财团垄断的历史。

  尽管自谦对航空“一点都不懂”,但1989年,曹其镛还是担任了港龙航空总经理一职。如今,港龙航空的服务网络遍及亚太地区53个航点,每周都有约400个航班飞往中国内地,成为连接香港与大陆之间的重要纽带。

  尽管在父亲手下“操总局”,但曹其镛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商之道。他坦言,自己并不爱简单追随,反之是父亲很多投资计划的“主要反对者”,相比爱尝鲜的父亲,他更为严谨、稳重。

  在“一线”见证中国改革

  作为最早进入内地投资的香港企业,曹其镛完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不易。他甚至坦言,如果完全从商业角度出发,不该那么早就进入大陆投资。

  “现在恐怕很难想象,那时候连砌厂房的砖头、水泥以及需要用到的电线、钉子等,都要从国外进口,真的非常困难。”回忆起在内地建的第一家“香洲毛纺厂”,当时的总经理曹其镛依然有很多“苦水”想倒。

  但这家工厂一开始就选择了很高的起点,也因此,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曹其镛说,他们采用了完全西式的管理方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都到澳门的工厂去学习,因为那时内地还没有这样的工厂。甚至,工厂里办第一次酒会时,尚未开幕东西就全部吃光了,因为当时大家都没吃过这些。

  尽管在经济效益上并不好,但曹家的做法,极大地鼓舞了香港工商界,激励了不少香港企业进入大陆投资。曹家的投资,也迅速遍及全国,北到黑龙江,南到广东,都有他们的工厂,不少地方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市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曹其镛也不断推动将西方的技术和经营理念引入中国。他回忆说,张家港钢厂的设备是从英国买回来的旧机器,而黑龙江一家有机玻璃厂的生产设备则是从法国买回来的。

  与中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也为曹其镛赢得了尊重。而他对教育、文化事业的捐赠和贡献,也让他获得了浙江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但曹其镛始终不想突出个人,他希望更多人参与进自己的事业中,赋予其更为长久的生命力。比如,在清华大学设立亚洲青年交流中心时,他拒绝了“曹氏青年研究中心”这个命名提议。而在代表家族向浙江省博物馆捐赠时,他也婉拒了写上自己名字的提议。

  已过耄耋之年的曹其镛,回望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感触极深。如今他坚定地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机遇很好,从最早对国外不了解,国内发展也不成熟,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这是不得了的,这些年中国的变化,全世界都没有这个先例”。

民间交流的“推手”(商界传奇)
反哺之途 赤子之心(人物链接)
清代南洋中药业的奇迹(历史掌故)
商论语丝
“侨梦苑”携手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商机商讯)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