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外国学生中文,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而在海外教授中文,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郭玫姿:困境与欢乐并存
郭玫姿是印尼华裔,从雅加达的慈育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后,现在在艾孚语言中心教汉语和印尼语。
在教授中文的过程中,郭玫姿遇到不少困难。与汉语不同,印尼语是没有声调的,并且发音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授学生们汉语的过程中,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词或者句子,她都需要花很长时间来给他们念,好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声调和发音。除了发音和声调,学生们大多对汉字也不敏感,记忆中文的时候更多记忆的是汉语拼音。郭玫姿说,有一次,她将一个词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后来她将这个词的汉语拼音标注上,他们就说出了这个词的意思。郭玫姿所遇到的困难远不止于教学方面。她教的大多是成人学生,许多是由公司安排来进行内部培训的,因此许多时候,学生会以工作太忙为借口,逃避她布置的作业。“后来,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我想给他们做一个测试:在15分钟之内用中文和我聊天。没曾想他们根本不能完成,这让我很无奈。”郭玫姿说,不过后来,他们的态度逐渐变得认真了,这又让我感到很欣慰。
现在,郭玫姿教中文已经六七年了。从高中时期,她就开始教中文,只不过那时教的是小学生。除了碰到的困难,教中文也带给郭玫姿很多欢乐。“我第一次当中文老师的时候,教的是小孩子们。有一次,他们学校进行中文考试,成绩出来之后,他们把成绩单拿给我看,一个是90多分,一个考了100分。我真的很惊讶,也很欣慰。觉得自己的努力和对他们的期望没有白费。”
张亚东:简单,充实,苦中带乐
张亚东现在在苏丹喀土穆大学中文系教中文,这已是他在这里教书的第二个年头。张亚东说,自己本科学的是对外汉语专业,对汉语传播抱有热情。第一年通过申请来到这里做志愿者教师,觉得很有意义,也舍不得学生们,所以又申请延长了1年。
早上8时,张亚东来到中文系教室上课。此前,他已在中文系的办公室批阅了学生的作业,归纳出易错点,也熟悉了一遍教案。
上完课,他常常会在办公室和学生聊天,纠正他们的发音,紧接着批改作业。有活动的时候,他还得变身“全能”教师,既做得了晚会编导,又当得了辩论指导。的确,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上课下的功课辅导以及排练文化活动,张亚东的一天几乎都被占满了。
苏丹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每年都有六七个月平均气温在40摄氏度左右。张亚东说,那个时候只要在室外,汗水就不会停。自然环境的恶劣,加上硬件设施的落后,让张亚东的教学开展得异常艰难。但是所有外在的“苦”,都敌不过内心的充实与快乐。“在这里,学生们特别单纯,很懂事,也很重感情。”张亚东说。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堂下,他和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正是这份情谊以及作为一名汉语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着张亚东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不畏艰苦地站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第一线。随着中苏关系日益密切,现在,汉语在苏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加。张亚东用“简单,充实,苦中带乐”来总结自己在苏丹的生活,他是千千万万投身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教师中的一员,在世界各地传播着中文知识、传递着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