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02日 星期五

八旬老人情系中国女排40年

尚昊 付敏 刘旸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02日   第 06 版)

  漳州中国女排腾飞馆。
  新华社记者 付 敏摄

  钟家琪闲暇时还会前来“客串”基地讲解员,为来访的客人介绍中国女排40年来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尚 昊摄

  图为郎平为中国女排漳州训练基地题词。
  新华社记者 尚 昊摄

  82岁老人钟家琪的衬衫口袋里,静静地装着几张便笺纸。郎平、冯坤、朱婷……便笺纸上记录着几代中国女排运动员的名字。“从洛杉矶到雅典再到里约,每场比赛都熟悉不已。”钟家琪说。

  上世纪70年代,钟家琪开始担任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主任。他见证了“文革”后首支中国女排的成立,见证了女排“五连冠”的辉煌,他曾任职的基地被中国女排姑娘们亲切地称为“自己的娘家”。

          

  “让女排有回家的感觉”

  1972年,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在福建漳州建立中国第一个排球训练基地。当年10月底完成选址,而女排运动员12月就要前来训练。一声令下,钟家琪和当地军民硬是在28天的时间里,在一片沼泽中建成了一座有6块场地的“竹棚馆”。

  工作的时候以工作人员的身份与女排姑娘打交道,下班之后以群众的身份观看女排训练——在女排运动员抵达基地后,这成为了钟家琪的生活常态。

  重温着新中国体育奠基人贺龙元帅“三大球上不去,我死不瞑目”的期望,钟家琪更确信,办好训练基地,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1981年,中国女排登上世界排球颠峰后,外电曾报道“中国女排的成功是在该国南方某‘秘密营地’训练出来的。”作为“秘密营地”的掌门人,钟家琪笑言,他的工作没有秘密,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女排姑娘们吃好喝好。

  “教练规定,每个女排队员一上午要发好100个球,扣好200个球,救好300个球……一场训练下来,女排姑娘们往往精疲力尽,没有胃口是常事。”钟家琪回忆说。

  于是,酸梅汤、热豆浆、绿豆汤,这些止渴开胃的饮料开始出现在女排姑娘的餐桌上。钟家琪还把厨师派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学习,并请来多位厨师,女排姑娘餐桌上的花样越来越多。

  “民以食为天”,但钟家琪和基地工作人员考虑的问题,显然不止一日三餐。

  1986年,一座白色的建筑“冠军楼”拔地而起,女排姑娘有了自己的宿舍。但她们当时不知道,这是基地员工把盖职工宿舍的钱捐出来建成的。“大家只有一个愿望,让女排队员到这里有回家的感觉。”钟家琪说。

  “对女排姑娘一往情深”

  中国女排“五连冠”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郎平、梁艳等名将相继退役,中国女排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成绩滑坡、陷入低谷。

  但对于钟家琪而言,继续尽心尽力是他们这些“娘家人”不变的选择。

  1992年,中国女排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仅获第7名且未能小组出线。为了激励女排姑娘不气馁、再腾飞,一座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中国女排腾飞馆开始兴建。

  “420万漳州人民每人捐资1元以上,自筹500万元,让腾飞馆顺利落成。”钟家琪说。他见到当时的中国女排教练胡进和女排姑娘,与她们进行沟通、协商场地改善。“不要气馁,尽管来漳州训练,我们全力做好支援。”钟家琪这样告诉胡进。

  “每个运动员和每支队伍都有它的周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全盛到衰落,都有起伏的波浪,要用平常心去对待,对女排要一往情深,并不是在高峰才来凑热闹。”钟家琪说。

  退休之后,钟家琪割舍不下对女排的情感,仍参与到训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之中。2004年起,中国女排腾飞馆筹备主题展馆,已经退休10年的钟家琪又忙碌起来,他搜集了200多张有关中国女排的珍贵历史照片,写了几万字的展览讲解,以更好地还原历史、介绍女排的光辉历程。他这份讲解跨越12年,沿用至今。

  既要和女排姑娘分享胜利时的快乐,也要分担她们失利后的痛苦——在钟家琪看来,这才是“娘家人”应有的情谊。

  2004年,中国女排雅典夺冠,美联社发布消息“中国南方秘密训练基地又缔造神话”。这距离1981年,已经过去了整整23个年头。23年间,“娘家人”始终是女排姑娘们温暖的港湾。

  “我们将永远记住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的特殊感情、特殊理解、特殊支持。”这是郎平在训练基地的一则深情留言。

  “期待女排再创新辉煌”

  从漳州到北京,从北京到里约,女排姑娘终于走到了里约奥运会决赛的战场。

  女排决赛当日,钟家琪守在电视机旁观看直播。面对电视中年轻的女排队员,钟家琪仔细将姑娘们的名字和号码一一写在纸上——记住每一位女排姑娘,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

  随着惠若琪“打探头”得分,中国女排拿下了奥运金牌。40年来中国女排的历史在他脑海中一幕幕重现……

  岁月更迭,如今的漳州女排训练基地,就物质条件而言与七八十年代相比已是天壤之别,7000平方米的体育比赛馆和四星级标准的“女排之家”建成,科研、医疗、后勤等设施一应俱全,中国女排的训练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虽已年过八旬,但钟家琪对于基地的发展却有着自己新的见解。“吃好住好是基本要求,但这远远不够,除了训练基地,这里还应当成为一个科研基地,探索如何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钟家琪说。

  如今的钟家琪,闲暇之余还会前来“客串”基地讲解员,为来访的客人介绍中国女排40年来的历史,对于这份工作,他引以为傲。

  随着训练基地的改建,这里将成为历史的记忆。但钟家琪知道,训练基地的大门将永远对女排姑娘们敞开。

  “期待女排再创新辉煌。”钟家琪说。

  (据新华社电) 

八旬老人情系中国女排40年
慈善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福州南公园重修开放
泉州建成南洋华裔寻根平台
全球投资峰会将在厦门举行
责编:王连伟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