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纽约华裔青少年频自杀

华媒呼吁:为失意者点燃一支蜡烛

崔国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8月22日   第 10 版)

  朋友送一名自杀身亡的少年最后一程。

  这些年,随着华人移民美国越来越多,华裔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自杀也呈现上升趋势。不久前,纽约先后有3名华裔青少年在一个月内踏上不归路,均以投海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花样年华。几位当事人都曾心理抑郁,且在自杀前均或多或少出现过症状,但家长们因忽略而没能及时采取措施救下这些年轻的生命。

  

  心理健康不够重视

  资料显示,近40年来美国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增加了4倍,从每十万人2.7人上升到每十万人11.3人。资料还显示,在美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要多过被谋杀的人。自杀是所有美国人的第11大死亡原因,但在年龄为15至24岁的美国青少年中,自杀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意外及恶性肿瘤。在加拿大,自杀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在过去30多年里,美国亚裔的抑郁症表现严重,自杀死亡已成为美国亚裔的第五大死因,而在美国非西语裔白人的死因中只排行第九。在美国65岁以上的妇女中,亚裔老年妇女的自杀率最高。2005年,亚裔老年妇女的自杀率更是非西语裔白人自杀率的1.6倍。年龄介于15至24岁之间的亚裔美国年轻女性死于自杀的比率也高于其他族裔。

  尽管纽约华人社区屡屡发生自杀事件,但隐藏其后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疾患问题却一直不被华人所重视,甚至得不到正视。

  心理疾病需早求医

  阳光心理安康中心主席、精神心理专科医生陈张栩表示,华裔对罹患精神疾病感到羞耻,认为只有疯子、傻子才会去看精神医生,结果导致心理疾病愈加严重,最终导致自杀悲剧发生。她说,有的华裔家长明明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受习俗与偏见的影响,认为“家丑不能外扬”,不愿让外界知道孩子患有精神或心理疾患。在这种矛盾心态与文化的影响,导致孩子的问题越发严重。

  纽约市心理健康协会、心理安康热线亚裔外展主任罗洁表示,华人父母常常自己有心疾而不察,潜移默化传导给下一代;此外,华裔家长对孩子罹患精神疾病的漠视,可能也与他们学历不高、工作时间长,很难陪同子女共同成长,为摆脱现状又对子女的期望高等有关。而有的青少年刚到美国不谙英文,社交圈子又窄,对未来感到渺茫,常常不开心,可是与父母辈又没法沟通,父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结果令问题更加恶化。

  华裔杰佛瑞·李因失恋跳海自杀。对此,罗洁表示,作为老一辈的华人移民,在观念里认为碰到失恋没什么大不了的,总会过去的,而不在意,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罗洁指出,杰佛瑞在失恋后表现的状态也是抑郁症的一种,在学名上被称为“反应性抑郁症”,它直接由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持久的精神紧张等应激因素 (如失恋、失业等) 诱发。若家长对抑郁症等疾患有一定的认知,悲剧有可能会避免。

  家长关心避免意外

  对于华社青少年接连自杀,陈张栩医生在表示悲痛的同时,更大声强调自杀是可以预防的,生命是可以拯救的。通过了解自杀的范围与程度、学习辨别自杀的警告征兆以及学习何时大声寻求帮助,任何人都可参与自杀预防。她举例说,一个年轻病人就是因为母亲对抑郁症有一定认知而避免了悲剧发生。这名企图自杀者是一名华裔大学生,某日清晨5点多,他在自家车库里发动汽车,准备用汽车尾气自尽时,一直密切关注他的母亲及时发现了孩子的自杀企图而救下儿子。

  如何识别自杀的危险信号?在不久前由阳光心理安康中心主办的“拯救生命、预防自杀”心理健康活动上,该中心医生、婚姻家庭治疗师陈厚恺做了详细讲解。他表示,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动前通常都会有预警,如果能够及早辨识出青少年自杀的前兆,便能够做到早期预防而采取必要的措施。

  陈张栩表示,自杀的问题不是单一个人能解决的,必须要有相关人员、家长、老师及医疗人员的通力合作。如果你认为身边的人存在有自杀倾向,请多给予关心,这如同为他们点燃了一支照明的蜡烛。

  心理安康热线亚裔外展主任罗洁则表示,如果你或你关心的人经常感到担心、害怕、紧张或焦虑或悲伤或抑郁,近期遭受痛失亲友或其它重大打击,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或行为时,可向心理安康热线求助,该热线为民众提供有关心理健康、压力管理、个人、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咨询及适当的转介和危机处理服务,力求说服民众正视问题,寻求合适解决方法。

  (摘自美国《侨报》) 

法国街区丛林化 华人不能做羔羊
华媒呼吁:为失意者点燃一支蜡烛
新西兰成中国游客新宠
美国 华人月饼畅销
西班牙 布里韦加薰衣草园 中国游客纷至沓来
责编:王丕屹 邮箱:wangpiyi5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