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中的里约奥运,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自信的中国。
这样的中国不再为一枚金牌患得患失,而是把掌声和赞美给了那些虽然没有获得奖牌,却依然坚持拼搏的运动员们。这不仅是国民的宽容,更是一个大国的自信。
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体育竞技领域,也展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对于国产品牌,国人在消费心理上就经历了由自卑到自信的演变过程。
长期以来,不少中国人在消费意识上多少都有些“崇洋媚外”的心理,宁愿花高出本土产品数倍的价格去购买外国的二三线品牌,也不愿在国货身上投一丝目光。不得不说,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完全是因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事实上,那时候中国在经济上欠发达,国货的技术和质量水平、宣传推广和服务意识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而“洋品牌”质量过硬、服务周到,在包装、推广上也高国货一筹,本土品牌在国内遭冷遇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近几年来,笔者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中国人对国产品牌的自信正在被一步步地培养起来。高速公路上,越来越多的国产汽车标志映入眼帘;地铁里,乘客手里拿的也大多是国产品牌的手机。过去,人们购买国产品牌更多是“图便宜”,如今,“好用”成为国人选择国货的主要原因。而在新兴领域,“中国创造”也正不断对“海外创造”形成优势。近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封面文章聚焦中国科技行业,该文指出,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通信应用WhatsApp在中国使用没有什么障碍,但它远不能与微信相比。对中国用户来说,西方的移动应用“看起来实在是很落后”。事实上,中国公司的成功经验正逐步重塑西方消费者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体验。这篇文章引起了许多中西方人士的共鸣,同时也从侧面解释了中国人品牌自信的底气来源。
笔者的直观感受得到了市场数据的印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3.04亿部,同比增长8.1%。其中,国产手机品牌出货量为2.73亿部,同比增长18.7%,占同期国内手机出货量的89.7%。这种压倒性的优势体现出国人对华为、中兴、小米等中国手机品牌的信赖,而“中国手机好用”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共识。
当然,对于已经有起色的国产品牌,我们不应过分乐观。目前,国人对于本土品牌的歧视心理依然存在,部分国货粗制滥造的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进一步培养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自信,国产品牌自强发展是根本。如今,很多成功的国产品牌都制定了自己的海外发展计划,热衷于“国际化”。但是,没有国内消费者的信赖,“走出去”就不会有“底气”,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对于那些志在“走出去”的国产品牌而言,提升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进而培养出国人对本土品牌的信赖与自信,才是“走出去”的第一步,也是最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