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爱人平素是个挺温和的人,自从购车之后,却渐渐有患上“路怒症”的趋势。请他心态放平些,他还颇为委屈地说:“我‘路怒’是因为不守规则的人太多了。如果大家能按规定限速行驶,能在路口提前变道而不是横穿好几道,能在夜间打开近光灯而不是远光灯,如果左转按规则排队,堵车时耐心等待而不是一个劲儿按喇叭……可能我的‘路怒症’自然就痊愈了。”
确实,在中国的马路上开车,是有点“险情乱象丛生”的味道。早在2014年,中国汽车数量就位居全球第二,驾驶人数量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然而,中国的汽车文明似乎还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违反法律法规的危险驾驶、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不文明驾驶,在马路上并不罕见。
有句话概括得很典型,在中国,“没有脾气的人开不了车,能开好车的人多少都有点脾气”。这里的“脾气”,一是说偶尔犯犯规,二是说不时抢抢路。比如,在着急的时候超个速,在堵车的时候加个塞,或者在走错路的时候倒车逆行一小段。虽然在严厉的处罚下,酒驾、闯红灯等现象少多了,但上述行为同样很危险,而且还不容易引起司机的重视。
而汽车本身的私密性,更加重了人们的无规则意识。美国人曾经让同一批人分别驾驶封闭的吉普车和敞篷车,结果发现把敞篷车的顶完全打开时,人们会尽量不按喇叭催促前车,即使按喇叭声音也很短,换句话说,是更文明了。由于规则是属于公共场所的,有了汽车外壳的遮挡,一些人就让心中的魔鬼出来尽情撒欢。在他们眼中,拥挤的道路就像是平坦的大路上堆放着的障碍物。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他司机同自己是平等的,拥有相同的道路权利。
一个让人感到安全、高效、文明的汽车社会,最核心的还是司机的规则、文明驾驶。视交通规则为阻碍,视文明驾驶为“屌丝做法”,认为真正有钱有势的人可以横冲直撞,那道路怎么也顺畅不起来,“路怒症”也没法痊愈。
不过,笔者虽然心急,但也明白规则的形成、文明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扎紧制度的笼子,加强监督,多做宣传引导,我们还需要时间的沉淀。要知道,社会变迁中存在“文化滞后”的现象,物质文化的变迁总是快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社会变迁总是先从科技、经济等器物层面开始,然后是法律、规则等制度层面, 最后才是风俗、习惯等精神层面。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直面问题,加强相关立法,加大执法力度,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客观规律,不要动不动就评论“社会道德失堕”,失去信心。现在中国道路上跑着的司机有“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有新手有老手,有急性子有慢性子,有“考本派”有“买本派”……把这些条件搅和到一起,可想而知道路有多复杂,我们于情于理都应该多给社会一点耐心,对吧?
有些人可能转不过弯来,其实,文明行车明显能提高效率,对大家是双赢。比如占错了道要插队时,如果摇下车窗,跟旁边的车打个招呼,反而更能得到对方谅解让行,比斗智斗勇的强挤要管用百倍。
另外,据笔者的观察,在北京早晚高峰如此拥堵的情况下,无论司机再怎么穿插、加塞、违章,跟老老实实开车比起来,速度都是差不多的,永远是在下个红绿灯路口见。所以,多耐心、放宽心,不如就从当下做起吧,大家排好队,肯定比挤来挤去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