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

聪明泉咋把人整糊涂了?(汉字故事)

杨立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8月02日   第 10 版)

  庐山东林寺“聪明泉”石碑

  图一

  图二

  “聪明”(唐)
  《等慈寺碑》

  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前,有一泓一米见方的泉池,从岩石罅隙间涌出一眼晶莹清澈的细泉。据地方志记载,这泉久旱不涸、久雨不溢,一年四季水位始终不变。泉边青石墁地,游人站在青石板上俯看泉池,便会发现自己的身影连同翠竹、蓝天、白云一齐倒映在明亮的池水中,顿觉兴味盎然。

  “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到东林寺览胜的游客都要饮上一瓢聪明泉水,从南唐中主李璟到“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再到驻跸“夏都”的蒋介石,人们都希望借助聪明泉水给自己带来灵慧和好运。

  在聪明泉的石栏旁,立有一通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聪明泉”卧碑。三字介于楷、行之间,端凝厚重,沉着有力,点画顾盼生姿。据说元丰三年(1080年)两次遭贬的黄庭坚回乡途经此地,看到藏经楼后一眼清泉,就用双手掬起饮用,只觉一股凉意沁入肺腑,心神为之一爽,便欣然提笔写下了“聪明泉”三个大字。

  可是,就在这聪明泉边,很多游客却被导游给整糊涂了。

  请听导游的解说:“各位朋友,请留意‘聪明泉’这3个字,是不是错别字呢?不是,它只不过是书法家黄庭坚故意题写的生造字罢了。那三个字到底有什么讲究呢?大家看黄庭坚把‘聪’字一边的‘总’生造成了‘公’‘心’二字,意为‘公心为聪’。他认为,做人都必须有一颗公正的心,为官要公正廉洁,为民要心地善良,只有这样才不枉为聪明人。至于‘明’字自古就有三种写法:一是光明之明用‘日’字边;二是眼明之明多用‘目’字边;三是听得明白之明用‘耳’字边。这里所用的‘耳’字明,大家猜,是不是诗人在提醒我们各位,你们听明白了吗?”

  真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导游认为“聪明泉”中的“聪明”二字写法极为独特,大有深意。黄庭坚故意将“聪”字的右边写成“上公下心”。其实在古代,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写法,无需大惊小怪,请看下面的字例——(见图一)

  关于“聪(聰)”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聰,察也。从耳,悤(cōng)声。”其本义是通过听觉来审察是非真假。另外,“聰”还有两个异体字,唐颜元孙《干禄字书》收录了“聡”“聦”“聰”三种写法,注明:“聡、聦通,聰正”,即“聰”为正体字,“聡”和“聦”为通体字。现在的简化字“聪”即由“聡”而来。

  那么,“聰”为何又写作“聡”呢?其实,“聡”字右部“上公下心”的写法是“悤”的草书楷化(见图二)。后来,草书楷化也成了汉字简化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所谓 “公心为聪”的说法纯属望文生义。

  最不可思议的是导游对“眀”字的解释。真是海外奇谈,竟然还有“耳”字边的明!在过去,“明”字共有三种写法:明、朙、眀。其中,“明”为古文,“朙”为正字,“眀”为通字。“聪眀泉”的“眀”,在古代是最通行的写法。

  那么,导游为何将“目”旁的“眀”认作 “耳”旁呢?再看黄庭坚所写的“眀”字,我不禁恍然大悟,哑然失笑。原来黄庭坚将“目”最下面一横写成了一提,这其实是行笔的需要,目的是与右边的“月”笔势相连。但“目”最上面一横并没有出头呀,再比较一下旁边“聪”字的“耳”旁,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不知导游为何还要指“目”为“耳”?

  说来也巧,本人近日偶尔临习唐代《等慈寺碑》,发现其中也有“聪明”二字,写法与“聪明泉”几无二致。可知古人写字的确是“字字有来历”。

  郑板桥老先生有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不过还是希望大家都由糊涂而转入聪明,不要让人家给忽悠了!

凤凰村:倚天观海竞风流(中国最美古村)
公正:天下为公 公正为民
聪明泉咋把人整糊涂了?(汉字故事)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