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7月26日 星期二

“文章太守”怎成“风流太守”?(汉字故事)

杨立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26日   第 10 版)

  图一:扬州平山堂“风流宛在”匾额

  图二: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图三:(北魏) (南朝宋) (唐)李世民 (元)赵孟頫
  《高庆碑》 《爨龙颜碑》 《晋祠铭》 《汉汲黯传》

  我们在前面曾提到《中国五大著名错字》这篇文章,其中还言及“最具哲理的错字——‘流’”: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有一块“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见图一)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

  否!本人今天就要说道说道,将上述对古代先贤的造谣污蔑彻底洗清!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公忠体国,直言敢谏,屡屡得罪权贵,仕途起伏跌宕。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参与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被贬为滁州太守,之后又改知扬州。

  在扬州,欧阳修兢兢业业地主政牧民,普施教化,使扬州出现了政通人和的气象。公务之余,他又寄情山水,探幽访胜,在扬州城外的蜀岗筑平山堂以作讲学、游宴之所,并在堂前手植“欧公柳”。一阕《朝中措》留下了他在扬州的风流行藏:“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上阕中,以王维“山色有无中”的成句,描写了从平山堂内向四野望去的美妙景色;而“手中堂前垂柳”又暗用陶渊明“五柳先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归隐愿望。

  欧阳修在扬州为官不足1年,却留下了无穷财富。他吟咏酬唱的平山堂,还有他的道德文章、风华才气,近千年来一直受到后人的凭吊和礼赞。因此,刘坤一所题“风流宛在”,绝没有什么“醉翁之意”,表达的只能是对欧公的钦敬怀想之情,抒发了作者游览平山堂后的主观感受——欧阳修当年的诗酒风流仿佛到今天还如在眼前。

  那么,刘坤一为何将“流”字少写一点,而“在”字却多写一点呢?其实,这是书法中很正常的写法,并不是什么错字。

  我们首先看不加点的“流”字。下面是“流”的字形演变:(见图二)

  “流”字最早见于金文,从其金文、大篆、小篆等古文字字形可以看出,“流”字右上部为头朝下的“子”。隶书、楷书等今文字则出现了加点的“流”和不加点的“流”两种写法。唐《干禄字书》注明,前者为正体,后者为俗体。但在实际书写中,这种不加点的俗体“流”更受古人的青睐。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两个“流”字、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五个“流”字以及唐伯虎《落花诗册》的两个 “流”字,都不加点。

  至于加点的“在”字,在古代碑帖中也很常见(见图三),并无任何寓意,加不加点完全根据书写者的实际需要。“风流宛在”的“在”字之所以加点,主要起到驻笔收锋并与右边三字相呼应的作用。

  另外从词义上分析,上述关于“风流宛在”的说法也漏洞百出。我们知道,“风流”一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很大。在古代,“风流”多指士大夫的才华风采、仪表风度,如“是真名士自风流”,绝没有现代汉语中 “放荡的男女关系”的意思。而“实在”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语为“实”,“在”字仅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所以,通过一个“实”字我们可以联想到“实在”之意,但仅一个“在”字是绝不可能与“实在”发生联系的。故所谓“少点风流,多点实在”,完全是好事之徒无中生有的编造和戏说!

平等:平权天赋 普同一等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历史名人的家训)
“文章太守”怎成“风流太守”?(汉字故事)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