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7月16日 星期六

一碗热腾腾的豆汁

容如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16日   第 12 版)

  初到北京时,曾在某间新式连锁店里尝过豆汁。冷冰冰的,散发着一股酸臭味,喝一口就受不了。豆汁是著名的“老北京味道”,北京人为什么会对它着迷不已,我总想一探究竟。

  不久前,我终于鼓起勇气,到著名的护国寺小吃一尝正宗的豆汁。护国寺小吃里经典小吃多且做法正宗,加上价格亲民,不少北京人都爱到这儿吃早点。

  店员察觉我是外地人,笑着介绍说:“老北京人一天不喝都不行呢。”边说边递给我满满一大碗。依旧是灰绿朦胧的颜色,可是捧在手里是热乎乎的。我在门庭若市的店里好不容易找了个位置坐下。顺着溢到食盘中蜿蜒的豆汁一看,对面坐着一位头顶时髦卷发的大婶,外卖盒子里装着豆汁。我好奇地问:“您是老北京人吗?”在人声鼎沸的店里,这位来自成都的大婶摇摇头,热情地告诉我:“每次坐飞机遇到老北京人,一下机就说要喝豆汁,嚷嚷着可香呢。”她第一次喝的时候,勉强只喝了两口。现在习惯了这个味道,觉得自己真正融入了北京。

  我闻言,埋头在碗边抿了一口。坐在隔壁的老伯伯快速吐出一串翘舌音。他说,以前豆汁是拉黄包车和穷人喝的,才两分钱一碗。据说它已有300年的历史,以绿豆为原料进行发酵产生。早年北京人都是用家里的锅或盆,在走街串巷的豆汁挑子打回家喝。喝不惯的人觉得那味儿似泔水,难以下咽。老北京人却对它有特殊的偏爱。

  这次品尝,我感觉热的豆汁没有印象中难喝,赶紧再吸溜一口。老伯伯看我喝得快,乐呵呵地打趣:“现在的豆汁不正宗了。之前那味儿,外地人喝一口都得哆嗦一下。但喝着喝着会上瘾。”过去北京的庙会集市上总会有豆汁摊贩,配着焦圈儿、咸菜丝儿喝,老北京人去庙会都要来一碗,味道十分正宗。

  前面桌有一位银丝满头的老婆婆,独自坐了很久。听我们说话,转过头来笑眯眯看着我。被盯得久了,我忍不往轻声问:“婆婆您也爱喝豆汁吗?”老婆婆是老北京人,可她说自己受不了这个味儿。我惊讶,原来还有不喝豆汁的老北京人。老婆婆临走时,看着我感叹:“第一次喝能受得了,小姑娘蛮厉害的!来这儿好好吃一下北京小吃啊。”我一瞄那碗被谈论了好久,最初不被我待见的豆汁,不知何时已经快见底了。

  2007年,北京豆汁习俗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起它,差不多每个遇见的北京人都会如此跟我形容:解暑、老北京人爱喝、不能煮沸……不少人还会把它的来历、制作方法和我这个外地人细说一番。

  一篇提到豆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这样写道:“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外地人一看到豆汁,就会联想到老北京。以至于一些外省人自己喝豆汁时,会有老北京主动和他聊聊说说,与他们唠叨着,渐渐就感觉自己融入这地方了。有些老北京人小时候就被爷爷奶奶一口一口喂着豆汁,直到习惯这个味道,能在酸味里体会一点甜了,甚至一天不喝都不行。每个在北京待得久的,本地人外地人也好,一看到豆汁,总能说上一两句。当然,也有很多北京人受不了这个味儿。一个年轻的北京姑娘听说很多外地人喝豆汁就一边嚷嚷着讨厌,一边却充满感情地说:“我不喝,但也不反感,家门口的东西,喝不喝的都有一股子情分在里头。”

  豆汁存在于无数北京人的回忆里,同时“活”在现实中,这才是它无可替代之处。

故宫“拆违”值得喝彩(旅游漫笔)
红色旅游走上国际舞台
一碗热腾腾的豆汁
老北京的夏天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