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7月02日 星期六

塞纳河畔的读博岁月(学海泛舟)

刘源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02日   第 09 版)

  作者近影

  3年前,我放弃了安稳工作,放弃了看起来光明的前途,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到法国读博。1000多个日夜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静静流淌的塞纳河见证了我这段挥洒汗水的青春岁月;流光溢彩的埃菲尔铁塔记录着我一个异乡人负笈苦读的点点滴滴。

  于我而言,读博恰似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是始料未及的。语言障碍、专业跨度、文化差异等这些都是困难的表象,最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我所研究的课题,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让我竭尽全力钻研之后,深感已经达到认识的极限,体味到一种彻头彻尾的无力感。让我最抓狂的是,当我极尽精细地进行实验,对所有可能的细节都深思熟虑,却还是不能重复出之前的结果。失落、沮丧时常缠绕着我。

  失败之后又是新一轮的探索、思考和求证,如此循环往复。终于在不断刷新绝望的下限,觉得课题研究已经进入了死角,再无继续下去的决心和勇气之时,不经意出现的实验结果又让我重新点燃了探得真知的希望。这种柳暗花明的转机给我以无穷的力量,让我踏上漫漫征途,克服前进中的重重困难。

  读博是一种修行。法国导师不断给我“灌输”一个观点: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真理的无限追求,而发表文章、申报课题经费、找到好的工作、成就感,都只是伴生品,并不是目的。不同实验室有不同研究方向,或追赶热门前沿,或坚守基础攻关,实验设备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实验室能申请到的课题经费也相差甚远,我们对获得的支持力度不能有攀比之心,要“安贫乐道”、处之泰然。同时,我们习惯于科研评价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深刻懂得,科研人员“压力山大”在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自己必须坦然面对。

  读博的过程,除了系统科学思维的训练,也是一场意志的考验,而“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是磨练意志不可或缺的,必须时刻做到坚持科研的初心不改,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不为任何外力所扰。法国人素以“懒散”著称,但是他们一旦真正投入科研中,那种奋力拼搏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10分钟解决三明治午餐,早出晚归、加班加点。看到身边的法国同行个个都是科研“拼命三郎”,我深刻明白,探索新知在哪里都一样,都要有股子拼搏精神。

  当披星戴月地走出实验室,坐上最后一班地铁,我倍感充实、踌躇满志,因为一天的工作让我又离真理近了一步;当穿过寂静的校园,抑或路过喧嚣的路边酒吧,我宠辱不惊、淡定从容,因为心在远方。我自豪于自己在最好的年华,在最美的法兰西,用青春与激情书写着无悔的人生。

  对真理探求的惯性让我不由得思考人生。人之于宇宙,渺小如沧海一粟;人之一生较之斗转星移,就是短暂瞬间,我们的努力奋斗,就是要使短暂的人生发出璀璨如星斗般的光华。于是,怀揣着家人、朋友的牵挂,在孤独的异乡不断地挑战自我,即使举步维艰,也要咬牙前行,努力在这个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书写别样的求知人生。

  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唯有倍加珍惜在这里的分分秒秒,才能不虚此行。如果说读博的岁月是人生里程碑式的历练,那么这段刻骨铭心的成长不会再有第二回。面对这不可重回的成长,没有彩排的直播,我唯有始终保持一颗追梦的心,倾情演绎出彩的求学人生。

  前路漫漫,塞纳河流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髓已经给我的留法岁月打下了深深印痕,我深信,经过艰难的求索,在科学的征程上,我终将收获相逢真理的欣喜。

  作者为法国巴黎六大(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肿瘤医学博士生,巴黎六大学术委员会委员,全法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副主席。

  

大英帝国非理性主权回归(彼岸观察)
脱欧对中国学子影响几何?
塞纳河畔的读博岁月(学海泛舟)
责编:张保淑 邮箱:636515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