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从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到如今拥有来自16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朋友圈”,中国共产党在95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与世界紧密联系。
互访交流、分享自身的治党理政经验、学习吸收世界各地的有益举措。围绕着不同时代各自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治理的参与中不仅亲身实践,同时也贡献着独特的中国智慧,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努力。
用对话展示中国经验
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维护国内政治安定,恢复发展国民生产;实行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深改有序推进,各类改革举措不断落地生根……
9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原先一穷二白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面对这种成就的取得,世界各国的人民、政党和政党组织、专家学者等都感到惊奇,希望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经验,从中汲取治党理政的智慧。而中国共产党也乐于用对话交流的形式展示、分享中国经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样的形式越来越丰富。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向人民进行政策沟通的?怎样凝聚共识?“2014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上,一位外国学者这样提问。作为参会嘉宾的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表示,改革的方案是由下而上提出的。“中国决策的第一步是征集改革意见,这决定了意见来自群众、来自媒体监督、来自民间智库。”
而在2015年,面对“从严治党:执政党的使命”的主题,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前政要和中国问题专家参与讨论,并与中纪委书记“零距离”聊反腐。对触犯党纪国法的腐败分子采取严肃处理、建立起一系列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制机制、开展各类教育活动……面对这一系列中共从严治党的举措,比利时马达利亚加-欧洲学院基金会执行主任德福安表示,总体而言,这些都是对腐败强有力的回击。“中国共产党确实能够进行自我监督。”
党纪国法如何区分、新常态下如何带来经济发展、中国如何为全球复苏注入动力……在各种中国共产党的对话会、吹风会及海外宣讲团活动上,外国嘉宾关于这些涉及中国发展的政策方针、基本政治经济体制的问题都得以解答,同时他们也努力从中学习经验。
以行动体现中国担当
“原以为政党交往离普通民众很远,但通过与中国客人的交流,我发现两党的交往就发生在身边。这既是两国沟通的重要途径,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法丽达是哈萨克斯坦执政党“祖国之光”的一名普通党员,2016年6月12日,她与到家中做客的中联部部长宋涛聊起了“一带一路”,而她本身就在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创建了“丝路之光”中亚手工艺品商贸中心,亲身参与着“一带一路”的实践。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国不仅向沿线国家宣传这一理念、合作形式,同时也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推进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及人员往来。不论参与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职能部门,还是中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他们都致力于世界范围“互联互通”的实现,体现着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从诞生起,中国共产党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国际主义精神。从早期的参与反法西斯斗争、支持世界各地的反帝反殖民运动,到当下为维护世界稳定秩序、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做出的努力,在95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党一直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派工程队远赴非洲大陆援建坦赞铁路、亚洲金融危机时实现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派遣护航编队在亚丁湾为国际船舶保驾护航、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债务、宣布建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提供600亿美元支持对非“十大合作计划”……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向世界学习有益经验
广东,揭阳。坐落在这里的中德金属生态城有将近一半是天然的山林、绿地、湖泊,并实现国内首个电镀园区废水“零排放”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德国两大政党(联盟党和社民党)之间实现的合作成果,体现了创新、绿色发展的理念。
据中联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比如欧洲国家在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经验丰富,而这与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践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相契合,因而也是学习、汲取经验的重要内容。
从革命时期的开展群众斗争、军事活动,到建设时期的整体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再到改革开放时的引进资金技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自我探索的同时吸收外国有益经验,实现本国更好的发展。如今,针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同样在集思广益,吸收全世界的智慧。
此外,面对一些更加活泼、易于让人接受的传播形式,中国共产党也同样乐于学习、大胆借鉴,并力求为我所用。动漫《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MV《十三五之歌》,漫画解读中共如何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这些运用卡通人物、饶舌歌曲等元素的媒介传播形式生动活泼,让人爱不释手,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运行机制、行为方式,有助于消除世界其他国家及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与偏见。
基辛格:
中国有能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我45年以前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的中国对我来说很神秘。我和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见面时讲,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度。但周总理说,其实生活在中国的9亿多(当时的人口)人民并没有那么神秘,如果你们更好了解我们9亿多中国人民,也不会有什么神秘感了。所以每一次到中国来,我都会了解一些有关中国的新知识。
早些时候来中国时,我发现街上根本没什么汽车,没有高楼大厦。但现在看来,一切变化都很大。我觉得中国人走的每一步都展示了勇气,为中国的发展确定了雄伟的目标。而且实现了一些看起来不容易实现的目标。
1971年,当时如果有人跟我说,中国40多年以后会变成像今天这样,我会说你做梦吧,不可能的。但是今天,中国确实做到了,因为中国重塑了自己的信心,中国的领导人坚信自己的未来。
有人问我,未来是什么样的?我说,我不知道未来会什么样。我知道,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现在的世界都面临有很多问题。但是我目睹了中国这些年克服这很多的困难,所以我坚信,中国将实现现在领导人所提出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两个一百年”。
在过去的45年中,我一直和中国在打交道。我觉得中国经历了三大阶段:毛泽东主席那时候开始了第一个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然后就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国际体系,并越来越融入到国际体系中。当时,任何一个人都想象不到这种情况会成为可能。1976年,中美的贸易额比美国和中美洲的小国洪都拉斯的贸易额还少一点。但仅仅过了30年时间,中国就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雄踞于全球的经济体中,这是真正了不起的成就。
现在,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另一个新的时期,巨大的变化时期。这段时期也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实现期。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一个目标,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是另一个目标。“两个一百年”都各自定了目标。当中国实现这两个目标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有中国这样强大。
在21世纪,中国崛起不是新鲜事,而是重新回归历史周期。真正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这次回归结合了“普天之下”的传统和技术现代化,也必定在世界秩序的塑造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摘自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15京城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罗思义:
分析中国经济让我见证奇迹
分析和预测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了我过去20多年的工作之一,为我带来了无数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带来满足感。这是一种把个人兴趣、工作内容与世界最大奇迹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满足感。而这个奇迹就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没有机会访问中国。2000年,我的一个客户,名字叫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当选为伦敦市长。他邀请我主持伦敦的经济政策事务。直到2005年,我才第一次有机会访问中国——而我已经分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达数十年。
2008年,伦敦市长换届,而我知道中国的经济奇迹还将继续,所以我想与中国再续前缘。我成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客座教授,每年至少在中国待6个月,同时还持续走访印度、俄罗斯以及回到英国。在中国生活让我得以更加了解这个国家。但我的分析早在20年前就已经形成,并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仅仅是使我的分析更加深入,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对于中国经济的看法。从专业角度来看,分析中国时遇到的最烦人的问题是草率的数据统计——过多的引经据典代替了严肃的量化分析。作为一个研究中国20余年的人,如果说我曾经还把这当笑话来看,那么现在我早已经厌倦了那些对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习惯性预测。
过去几十年,这些错误的预测经常被证明是基于一些个别事件而不是严格的统计数据。这使得有关中国经济的荒谬预测得以传播——例如,当中国的投资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和欧洲时,竟然有人鼓吹中国投资不足;当中国的消费增速已经是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时,有些人却说中国的消费增速放缓。
但是,这一切在与最主要的方面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今天身在中国的你,正在以一种与身在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方式参与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或许对个人来说重要的是商业机遇,处于经济发展趋势的最前沿,见证成千上万的人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见证一个国家的蜕变——既是世界上最古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现代的国家,还见证了千千万万其他事物。历史上此时此刻的中国,正是全世界行动的所指、所在。
(摘自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我的中国梦就是见证中国崛起》)
胡鞍钢:
“中国之路”带来民族复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创新、集体创新、加速创新、不断创新的时代。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为什么会迅速崛起?这正是源于中国的创新。那么,人们还会再进一步问道:中国最大的创新是什么呢?这就是开拓了“中国之路”。
所谓“中国之路”,就是邓小平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照搬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反对教条主义,也不盲目照搬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创造出了大国迅速崛起的世界奇迹,也走出社会主义国家富强的“人间正道”。
什么是中国改革的创新?笔者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把创新定义为“创造新的社会价值的(各类)活动”。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一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已有的价值;二是所创造的价值主要是社会价值,具有正外部性;三是与创新有关的各种活动,以技术创新为例,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创新资金的融资和投入、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有效保护、技术创新的示范应用和推广等活动。这是一个广义的创新定义,因为中国的改革是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创新实践,并没有先例;中国的改革也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创造世界最大社会价值的创新活动,同样没有先例。
中国创新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特别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二是中国人民的创新,包括工人、农民的创新,企业家、创业者的创新,科学家、工程师的创新,以及无数人才的创新。由此构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宏观创新与微观创新、国家创新与社会创新的有机结合,这就大大超越于仅有企业家创新和科学家创新的西方资本主义,从而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独特优越性,使得中国不仅成功地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还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
(摘自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中国迅速崛起的思想密钥》)
本版制图:潘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