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生活空间舒心方便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宜居城市的中国探索

叶晓楠 赵一鸣 陶一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29日   第 08 版)

  江苏连云港东海县,生态小城美如画。
  蔡晓雨摄(人民视觉)

  宜居城市
  徐 骏作(新华社发)

  “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1937年,老舍先生曾在《五月的青岛》一文中,这样介绍青岛的迷人景色和宜居观感。

  如今,青岛美景依旧,不过,公共服务设施更健全、交通更便捷、城市更舒适宜居。而在中国,像青岛一样,大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的城市,为数众多。

  在“十三五”开局的第一年,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不仅在国家顶层设计中得到高度重视,也被许多城市视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重点方向。

  

  顶层设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时隔37年后,召开最高规格的城市会议。“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预示着中国城市工作将迎来重大变化。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此后,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在随后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内容被写入其中,并且用专章进行了论述。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在国家层面上,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的各个方面,针对缓解大城市压力、优化城市规划、保障衣食住行等需求,中国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市民素质与城市归属感、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化解“城市病”、留住城市特色……一系列“软”“硬”举措并重,剑指城市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和不便,力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缓解大城市压力。当下,一线城市人口密集,空间拥挤、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上涨、生活不便……各种“城市病”随之出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

  优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否科学,关系着城市发展的全局。去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部署城市工作时,针对这个问题开出了“药方”:“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定位,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

  一座宜居的城市,需要衣要暖、食要安、有屋住、行得畅。在这些方面,中国不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在修订后于去年10月起开始实施,全方位守护食品安全,保障公众健康;在交通方面,中国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

  为了解决一些城市“逢雨必涝”的顽疾,2015年4月,首批包括厦门、济南等16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确定。同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努力建设维护城市的“里子”。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还将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确定考核指标体系,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并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地方路径:10座城市走在前面

  今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宜居城市研究小组正式发布了《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通过大量居民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中国40个案例城市(省会、直辖市和特色城市)中得出宜居性名列前10的城市。青岛、昆明、威海、重庆等榜上有名。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打造宜居城市,就是建设一个环境友好,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文都市。”

  事实上,在中国,由于城市间的地域、经济、社会、文化水平、自然条件各不相同,打造宜居城市的路径,是各具特色的,但是相通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把和谐宜居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座城“最轻的”空气会影响“最重的”民心,宜居城市,健康的环境很重要。在山东威海,用“天然的空气净化机”,来形容这里的空气山水环境也不夸张。6月发布的《威海市2015年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在环境空气方面,威海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9%,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为111天,同比增加50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342天。这是威海市创新发展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举措,换来的成果。

  教育是留在一座宜居城市逃不开的话题。“来威海10年了,孩子能在这上学,这座城我才有归属感。”在威海打工的小徐告诉笔者。此前,为解决外来务工者子女就近入学接受基础教育问题,威海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全部实行就近入学,对不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者子女也尽可能安排相对就近入学。而现在,威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经实现了免费接受平等义务教育。

  一座宜居的城市,必须是畅通高效的。在本次《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青岛居于排行榜首位。“其实青岛雾挺大的。”在青岛读了7年书的李蔚蔚告诉本报,“不是雾霾,是雾,干干净净的。”的确,基于青岛的环境,常常会有海雾,这同时挑战着青岛的交通。青岛的交通建设,正在实现网络化。为了满足高峰时间乘客的乘车需求,自2015年8月份开始,公交集团相继在36条公交线路推出多种运行模式的“公交快车”。“互联网+公交快车”利用现有的公交线路,通过互联网出行数据分析,在早晚高峰时段采取定时、定点发车,缩短出行时间,为高峰出行的乘客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新公交运营模式。

  对于昆明来说,跃居本次宜居城市排行榜的榜眼,靠的是实力而非单纯的“颜值”。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因素,昆明的交通并不尽如人意,“昆明的交通建设是一步步努力的结果。”经常来昆明出差的某公司负责人张涛说,自己前几年来昆明时,当时的交通情况并不太好,飞机的航班有限,耽误时间。而最近再来昆明,航班增多了,交通便捷了。这充分说明昆明近年来在城市交通、路网建设和改善上花了大力气。

  一座宜居的城市,必须让百姓住得踏实。“那估计是因为幸福感吧。”作为地道的重庆人,白雅表示,这里物价不高,生活节奏较慢,气候湿润,长江和嘉陵江汇合,有山有水,很美很舒服,感觉自己“被滋养”。“当然,重庆还有很多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白雅说,重庆在进步,正在城市建设的“破”与“立”之间,催生宜居幸福之城。

  白雅说,城市危旧房改造,是看得见的变化。居住更加安全,居住空间增加,环境配套完善,就业得以保障,“宜居”这个概念落在了最基本的民生上。

  “最重要的是,危旧房改造,让城市更整洁,旧城区腾出地方建绿地和公园,城市发展有了潜力。”白雅认为,危旧房改造使得重庆旧颜换新。“如今,城市绿地、公园广场的相继建成,城市中心区的人居环境有了全新的面貌,这些都让我们兴奋。”

  未来发展:城市好看还要好用

  不过,专家指出,宜居城市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当下,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各类城市问题。《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的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中,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这反映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张文忠说。

  “中国城市宜居程度不高,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的城市建设与老百姓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则反映了随着百姓经济收入等各方面的提高,居民对于宜居的标杆、标准也在提升。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的短板方面,比如,与10年前相比,现在人们更加关注停车、交通拥堵、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张文忠说,“尽管我们宜居城市的建设在进步,但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仍有差距。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宜居城市的建设永远在路上,这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同样地,在谈及中国城市宜居程度普遍不高的原因时,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授刘云华对本报分析:“过去,社会均衡发展理念没有得到普遍关注。也就是说,城市发展的主体目标究竟是GDP的高增长,宽阔的广场和马路,高大上的城市景观,还是人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提升?显然是后者。”刘云华认为,如果城市居民在城市的发展中只有很少的获得感,则社会资源分配出现了低效率。简言之,城市不仅要好看还要好用。

  “每个城市在建设宜居的路径是不一样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是不一样的。”在宜居城市建设理念上,张文忠认为,应坚持五大理念:“首先是倡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遵循城市自然环境的格局,确保城市经济的高效和稳定,促进城市社会的公平和共享;第二,追求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围绕“人”展开,城市管理要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第三,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活动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第四,尊重城市历史和文化。城市要有文化品位,要传承城市历史和文化脉络,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存,保护地域特色文化;第五,重视城市的创新与包容精神。要提升城市包容性,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创新发展平台。

  “城市多元化发展是依据地区文化、资源等条件不同而延伸出的特色城市,比如休闲的、历史文化旅游的、强制造业的等。”在谈及宜居城市发展路径时,刘云华说,“在如中国这样的大国,城市的发展必然是多元化的,但就一个城市内的多元发展而言,则要视城市规模而定,大都市必然是产业、文化多元。”

  此外,张文忠还认为,“宜居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也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需要人人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践行者。无论是城市安全、交通还是城市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我们每一个市民的参与。”他认为,“比如,人人都能践行绿色的出行方式,城市环境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宜居城市的建设与中国梦也是相通的,”张文忠说,“生活在舒适的自然人文环境下,每个人开心幸福、相互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梦的内涵。”

  “建设宜居城市及均衡发展的城市政策,可以使我们未来的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包容,让所有人民分享城市发展的美好成果,这也是中国梦的应有内涵。”刘云华说。

  本版制图:潘旭涛

宜居城市的中国探索
诗意栖居 城市永恒的价值追求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