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25日 星期六

“华创之星”归国圆梦 引智平台共享机遇

万侨创新 请到侨梦苑!(侨界关注)

本报记者 宦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25日   第 07 版)

  6月23日,为期3天的2016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在武汉开幕。图为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中新社记者 马芙蓉摄

  6月底的江城武汉被透着水汽的热浪席卷。滚滚车流人流之中,不时有三五成群、西装革履的人士在路边停下,抬头看看挂满道路两侧、标有“2016华创会”字眼的宣传海报,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互相询问着:“你也是要去华创会吗?”“你从哪个国家回来啊?想做什么项目?”“你有什么新技术?我们来看看能不能合作吧。”

  这大概是对今年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简称华创会)主题——“万侨创新”最为生动而具体的注解。

  凝聚侨心、汇聚侨智,“万侨创新”已经上路,正向深远处进发。

  引资引智 常开常新

  由新常态解决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优化的问题靠什么?不久之前召开的“科技三会”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靠创新,尤其是靠创新产生的新动能。

  由国务院侨办、湖北省政府及武汉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华创会自2001年首次举办以来,已从最初的“经验交流会”发展成为联通海内外引智、引资、引才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本届华创会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余名代表参会。23日开幕式当天就签约29个重点项目,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人才引进成果,也不乏涉及交通、园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的投资项目,其中18个项目投资过亿元人民币。华创会亦成为国务院侨办年初启动的“万侨创新行动”的好平台。

  “华创会已经成为湖北省和中部地区,甚至在国内都是最具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引智、引资平台之一。”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开幕式上表示。裘援平指出,“我们数千万海内外侨胞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是助推中国科技强国的宝贵财富,科技界和工商界人中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希望抓住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华彬集团董事长、红牛集团董事长严彬博士对本报记者指出,目前侨商企业可以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宽,金融、能源、铁路、电信、民营银行、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内的诸多领域都在逐步向侨商企业开放,金融、文化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将更大程度地触发侨商企业创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为海外华侨华人工商和专业人士铺就了良好的融资平台。

  完善链条 协同创新

  事实上,这一平台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

  从早期的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园到如今的“侨梦苑”,华侨华人归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日趋完善。

  此次华创会开幕式上,湖北“侨梦苑”也正式揭牌,宣布落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根据规划,湖北“侨梦苑”以中华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区,以武汉留学生创业园、为侨服务园为特色园区,囊括光电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几大园区。

  “目前东湖高新区已聚集4000多家涉侨企业,还有海归人才团队共4000余人,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技术,为东湖高新区注入了发展动力和新鲜的血液。”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孙茜雯介绍,湖北“侨梦苑”已经具备了承接华侨华人归国创新创业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环境。

  中美创新中心作为湖北“侨梦苑”的第一个中美合作创业创新项目落地。该项目将成立跨境孵化器、加速器和风险投资基金,帮助美国高科技创新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获得中国的投资,同时也帮助中国高技术企业进入美国市场。

  中美创新中心总裁、美中合作委员会会长范波对记者表示,中美创新中心在湖北“侨梦苑”试点建立后,将与全国其它“侨梦苑”实现对接合作,努力构建标准的国际创新生态环境体系和各具特色的“侨梦苑”创新产业集群。

  打通节点 服务全球

  “侨梦苑在国家创新型经济这方面发展空间很大,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打造一个自循环的、最好的创新创业的先行先试生态体系,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现在正在努力的方向。”国侨办副主任王晓萍称。

  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津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贡毅对于作为“万侨创新”平台的“侨梦苑”给出了更多具体的建议。“侨梦苑要插上两个翅膀,一个是金融,要组建专业的基金帮侨;一个是信息技术,让海外的项目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从过去简单的空间聚集走向价值聚集。”贡毅指出。

  对人才的竞争也成为全国各地“侨梦苑”打造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以湖北“侨梦苑”为例,孙茜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高新区有一个“3551”计划,主要是针对高新区五个产业,从全球各地招募一些项目和人才,对他们配比一些创投的资金,同时配套有专门的服务团队。

  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则建议称,海外6000万华侨华人中的高层次人才对我国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现在人才流动已经没有区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为了更好地发挥海外人才的作用,我国应该制定政策,消除人才流动壁垒,比如建立“绿卡”制度。

  “千人计划是55岁以上就不能申请了,但55岁以上到70岁其实有非常广大的海外资深侨智人士,这些人也非常愿意回来,我们是否可以实行一个专门针对这些人的侨智计划?”王辉耀表示,同时也可以考虑加强青年侨派计划,建立发挥全球华侨华人的侨智智库,来打造走向世界纵深的侨界人才链。

  侨界人才走向世界,同步就能帮助和服务国家战略走向世界。严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方说,很多华侨华人企业家都很关注“一带一路”战略,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华侨华人超4000万,占全球华侨华人的2/3以上,是一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做“一带一路”战略的彩虹桥、金丝带。

万侨创新 请到侨梦苑!(侨界关注)
侨情乡讯
纪念人头税道歉10周年
华裔女性艺术家的东方情怀
高兰:多才多艺的阳光女孩
责编:孙少锋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