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天将晓,心劳转似灰。蚊吟频到耳,鼠斗竞缘台。户暗知蟾落,林喧觉雨来。马嘶朝客过,知是禁门开。”韦庄的一首古诗,把失眠描述得淋漓尽致。失眠,中医称之“不寐”,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入睡困难、早醒。患者常有精神疲劳、头昏眼花、头痛耳鸣、心悸气短、记忆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表现,严重时还会导致精神分裂、抑郁等疾病。
睡眠良好是身心健康的主要标志。偶尔失眠不算病,但长期反复失眠称习惯性失眠,这就是病态了。失眠多分三类:一类为起始失眠,又称入睡困难型失眠。特点为夜间精力充沛,思绪奔逸,上床后辗转难眠,毫无困意,直至后半夜才因极度疲劳而勉强入睡。这种失眠者占大多数。二类为间断失眠,又称熟睡困难型失眠,特点为睡眠程度不深,夜间常被惊醒,醒后久久无法再睡。三类为睡眠早醒型失眠,特点是早醒来或后半夜一醒即再难入睡,此情况多见于老年人。
中医认为失眠的基本病机是脏腑不和,阴阳失交。正如《类证治裁·不寐》所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阴虚不能纳阳,阳盛不得入于阴。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具体分析原因很多,一般常见生活不规律,劳逸失度造成晨昏颠倒破坏了觉醒节律,使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或整日忧心忡忡、恼怒、恐惧、抑郁造成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失常;或过饥过饱、腑实便秘、疼痛瘙痒、呼吸障碍等不适症状;亦或噪音及空气污染、强光刺激、冷热失调等外界因素引起。
失眠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其实证者,多因心火偏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失和,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治当清心泻火,清肝泻火,清化痰热,和中导滞,佐以安神宁心,常用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保和丸等。其虚证者,多由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引起心神失养所致。治当滋阴降火,补益心脾,益气镇惊,佐以养心安神,常用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除了药物治疗,食补也是不错的方法。例如,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百合,清心安神、改善神经衰弱;茯苓,安神、健脾;酸枣仁,平息焦躁情绪、安定神经;桂圆,补血安神;莲子,清心健脾。这些食材可以煮汤熬粥。针灸治疗失眠效果也很显著,常用的穴位包括:大陵、内关、神门、安眠、足三里、后谿等。
失眠症属心神病变,重视精神调摄对不寐患者来说具有实际的预防意义。患者应该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事实证明,尽量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反而能较好地入睡。要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白天可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或体育健身活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饮食清淡,不宜过饱,更忌浓茶、咖啡及吸烟。睡前避免从事紧张和兴奋的活动,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
(作者为北京朝阳区中医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