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川东北的仪陇。四月的春风,在大巴山的群山里荡漾。春山如浪,波浪中青翠的春树婀娜婆娑,透出沁人的春意,让人沉醉。醉在如纱飘动的云雾中,来去无声的春雨,把醉人的春意,星星点点地洒进心田,让人动情。动情地望着这片青葱翠绿的山水,好像梦游在一幅水墨丹青。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派和平安宁的景象。而我此行,却因为仪陇曾是血与火的苏区,曾为中国革命送出了数以万计的战士。在这些战士之中,有两名战士每个中国人都认识:一个叫张思德,一个叫朱德。从士兵到元帅,仪陇这块春雨滋绿的土地上,走出多么令人敬仰的士兵序列啊。张思德这个普通士兵,在仪陇城里有一座纪念馆。为一个烧炭而亡的士兵修一座纪念馆,确实出乎我的意料。张思德只是普通一名战士,没有赫赫战功,身后却让家乡人民建起一座“张思德纪念馆”。原因何在?原因是这个士兵的死,引出了一篇千字悼文。这篇千字悼文有个大题目: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让一个穷人的党坐了天下。这五个字的大题目,让一个革命的党,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这五个字的题目,今天还摆在每个执政者的面前,像一块不可丢弃的压舱石!一辈子践行“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楷模,也是一位仪陇人。这个人从士兵到元帅,一步一步向前走,留下的足迹让后人景仰。他就是13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那个人,那个叫朱德的仪陇人。
朱德此刻站在我的面前,站立的是“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前的塑像。高大的塑像背后是朱德纪念馆,纪念馆旁有泥墙瓦屋的朱德故居。纪念馆陈列的图片和实物浓缩了这位共和国元帅90年不平凡的人生。参观中,工作人员还向我们详尽地一一指点这个山坳里一些有象征意味的景物。纪念馆前有一块山岩,解说员说:“这是铁锤镰刀山,上面是一把铁锤,下面是一把收庄稼的镰刀。大家看,像不像?”按照她的指示,越看这山岩越像一把铁锤放在镰刀上。纪念馆背后有座琳琅山,解说员说:“纪念馆建设中,有人从空中看这座山,它的五道山梁向外伸展,就像一座五角星。”风景总是有心人方能看出味道来。说山如五星,还说巨岩如铁锤镰刀,透出来的是仪陇人对家乡出了个总司令的那份自豪。
说朱德这个总司令经百战,带大军、得天下,最说明玄机所在的,还是展橱里那根“朱德的扁担”。这就是我小学课本上的那根扁担,放在仪陇,也就放稳了。古今中外,得天下的总司令和大将军,何其多哉!然而,能让13亿人的国家及其所有的孩子,知道他们的开国元勋的总司令叫朱德,就是这一根扁担!扁担不说话,但比所有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在井冈山红米饭南瓜汤的艰苦创业时期,职务最大的朱德欣然扛起扁担,和士兵一起挑粮担菜。我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朱德就是以平等待兵之“德”,得所有士兵之心,带领劳苦大众得天下的总司令啊。回想朱德一生,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军事史每个历史节点上,几乎都有他的名字:护国运动、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万里长征、八年抗战、三大战役……但朱德好像没有气吞天地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动鬼神的奇谋神略,他就是一个带着士兵冲锋的兄长。我在贵州习水的青杠坡烈士纪念碑前听到一个故事:遵义会议后,红军北上想进入四川,在青杠坡与强敌遭遇。敌强我弱。在红军总部将被包围的危急关头,朱德亲自率兵冲上前沿拼杀。急得毛泽东下令,把朱老总给我抢回来。朱德夫人康克清提着两把盒子枪,在火线上找到朱德,把他拉了回来。青杠坡一仗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四渡赤水是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我到了青杠坡,听年轻的讲解员讲了朱德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总司令……朱德的扁担,是朱德精神最实在的一笔,那深深嵌在扁担上的印痕,让朱德这个总司令有了一支与所有统帅不一样的“权杖”: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士兵的兄长,一个百姓的子弟——这就是朱德带出来的军队,能够得天下的根本啊!若是忘了,若是弃了,天下安在?
走出朱德故居,院坝外的山道两旁,种满了桂花树。猜想秋风起时,满园金桂飘香,令人心旷神怡。桂花树经春雨滋养,如沐浴后的少男少女,神采都在每张叶片上飞扬,由里向外透出青春的气息。走在花树丛中,不禁让人想起晚年的朱德和兰花的故事。
一位咤叱风云的元帅,偏爱那幽香清瘦的兰花,当年我从坊间听到朱老总的兰花故事,开初十分不解。朱德一直钟爱兰花。据朱德自述中说,他去考讲武堂,一路上看到有一种白色的花很漂亮,当时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别人告诉他是兰花,他就挖了两株带在身上,从此他就喜欢兰花了。虽一直喜爱兰花,但晚年的朱德与兰花为伴,也有特别的意味。一种说法,兰花寄托了朱德对湘南起义时的妻子伍若兰的怀念。1929年2月1日,红军途经江西寻邬县吉潭,遭国民党刘士毅一个团包围。朱德率警卫排同敌人展开激战。妻子伍若兰为保护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首长的安全,率战士从敌人侧翼进行突击,将火力引向自己。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领导脱离危险,伍若兰却陷入敌军重围之中,弹尽负伤被俘,押往赣州。8天后,年仅26岁的一代女英豪,在赣州被敌军杀害,她的头颅被押送湖南长沙城示众。她的牺牲令朱德十分悲痛,朱德曾向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介绍说:“她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是一个又会搞宣传、又会打仗,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难得女子。”朱德一生写了40多首咏叹兰花的诗,其中,在新中国成立后重上井冈山的那首堪称佳作:“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细品诗中的后两句,能让我们体味出老帅心中那份深情和怀念。朱德晚年喜爱兰花,还有另一种说法值得一提。朱德外孙李建在《名人传记》杂志2014年第三期上的文章《我在爷爷朱德身边十五年》中写道:“在一个解密的资料里,我看到过这样一个细节:在一个特定的会议上,一位老同志对爷爷说人不得志的时候喜欢兰花,爷爷说你说我不得志我就不得志吧。”这段对话意味深长。晚年的朱德,在“阶级斗争为纲”时期和“文革”“四人帮”横行时期,从政坛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壮士暮年,洁身守德,与兰为伴,君子大节。
春雨醉,醉了仪陇的山水,也醉了我这远来的游客。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春雨如在洗印记忆的胶片。
春雨醉,纷纷扬扬的雨丝,织就醉人的思念,思念那个从这里走出去的,那个叫朱德的佃农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