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

东四胡同里的老北京故事(北京老胡同)

李梦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21日   第 05 版)

  曾有人说,“只有东四胡同才能代表北京城”。东四胡同有什么特点,以至于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有人总结出了四句歌谣来概括:“街道胡同故事多,名门大户任评说。皇粮仓房历史老,传承文化谱新歌。”

  在东城区东四北大街路东,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名为“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的14个胡同。其中,东四三条至八条一带属于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一区域的四合院、胡同、街巷是在元代街巷格局上发展形成的,街巷严格遵循大街24步、小巷12步的规制建造。街区内胡同排列整齐,四合院布局规整,显现了完整的“鱼骨”式的胡同肌理。当年西方人马可波罗对元大都的街巷赞不绝口,他这样描写——“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位于东四六条的崇礼住宅号称“东城之冠”,是目前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之一,也是唯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私人住宅。在东四街区文化志愿者蒋大爷的带领下,笔者有幸进入这座曾经辉煌气派、如今已变成住宅的古老宅院,一探究竟。

  蒋大爷介绍说,崇礼是晚清大臣,光绪年间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如今六条的63号和65号虽已被砖墙隔开,但在旧时均属崇礼住宅。崇礼住宅全园面积达1万平方米,东西都是一个四进的大四合院,后门直通东四七条;中部为花园,有假山、亭阁、古树等。“这么大的园子,现在住了这么多人家,在当时那可就是崇礼一家人的府邸,真是气派啊!”蒋大爷在介绍间隙对笔者感叹道。

  人称“冬皇”的京剧名伶孟小冬,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东四三条旧门牌25、26号,便是孟小冬的家。自拜余叔岩为师后,孟小冬每天下午三至五时在家中自己吊嗓子,吃过晚饭便从东四三条出发,到宣外椿树头条余府学戏,就这样持续了5年。自拜师余门之后,孟小冬的技艺有了很大突破,一跃至当时众多须生之上。

  在东四14条胡同当中,像这样的名宅大户、名人住所不胜枚举。例如,被称为“七君子”之一的沙千里,曾居住在东四六条55号;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曾居住在东四八条71号院;八条111号则曾是民国初期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住宅……东四胡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着岁月变迁,堪称一座“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如何将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当今时代相结合,将其传承保护并重新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重要课题。

  家住东四六条的王阿姨今年已经70岁了,自嫁到东四胡同的那一天起,她已经在这里居住了整整48年。“东四条条胡同都跟我自己家一样,闭着眼都能摸到。”王阿姨边跟笔者交谈,边戴上红袖箍、穿上统一发放的蓝色志愿者制服,投入到“胡同清洁日”活动中,擦洗门窗,清除小广告,清理堆积垃圾……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齐心协力,把胡同打扫得焕然一新。

  实际上,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推进胡同整治及文化建设工作。东四街道办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能帮助东四胡同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而要想做到这一步,仅靠外界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从咱们胡同自己的居民开始,自发自觉、齐心协力地建设老北京胡同。”据了解,自今年6月份起物业公司正式入驻东四胡同起,胡同秩序、环境、治安等都有了明显改善。

  下一步,东四街道办还将举行胡同文化展、摄影展等活动,并积极培养能够讲解胡同历史文化的志愿者,“要让更多人了解老北京胡同文化,让每一个来东四胡同参观的游客都能感到不虚此行。”

“老外”夏日看朝阳
东四胡同里的老北京故事(北京老胡同)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