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18日 星期六

消费模式变了 外媒刮目相看

中国消费者增强民族品牌认同(国际论道)

本报记者 张 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18日   第 07 版)

  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观看科比·布赖恩特的NBA告别赛、去意大利观看歌剧、去北欧领略北极光、在巴黎的米其林星级餐厅用餐……如今,中国消费者的习惯正在经历革命般的变化——再不是不加选择的买买买,而是更加注重体验;再不是一味追求外国品牌,而是更注重优质产品。更加自信的中国消费者引发外媒关注。

  

  “不加选择购物的日子一去不返”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正在逐渐从“提袋消费”转向“体验消费”。从购买产品到文化体验,从外国品牌到国产品牌,从线下扫货到线上消费,种种变化都引发了外媒的兴趣。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随着中国新的精英阶层开始欣赏西方文化,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中国大陆无法获得的文化经历上。

  报告举了科比的例子。5月,中国粉丝长途旅行6000英里,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观看科比·布赖恩特的NBA告别赛。部分球迷花了高达1万美元,除了观看比赛,还参加了见面会、晚宴和篮球技巧研讨会。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寻找难以忘怀的体验,而不是产品,影院、餐饮、水疗和旅游都迎来旺盛需求。”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这样说。

  报道指出,就购买习惯而言,出手阔绰的中国出境游客人群正出现一个显著变化。根据FT投资参考对1318名出境游客进行的调查,相比以往,他们不那么可能在境外旅游期间购买昂贵物品,如名贵手袋、珠宝和名表。他们的目标转向了各种体验:去意大利观看歌剧、去北欧领略北极光、在巴黎的米其林星级餐厅用餐……

  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称:“不加选择购物的日子一去不返。如今,中国人已把焦点转向购买优质产品,过更平衡、健康和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麦肯锡在2015年末对44个城市1万名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那些被视为不太健康、甚至潜在有害的产品日趋敬而远之。麦肯锡发现,与2012年进行的类似调查相比,碳酸饮料、口香糖、冰淇淋和西式快餐的人气均出现下滑。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态度也出现了巨大变化,外国品牌的热度在下降。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麦肯锡最近的一份报告称,假如质量和价格同等,62%的中国消费者现在更青睐国产品牌。5年前,这个比例远远不到一半。报道指出,去年,中国销量前十位的智能手机有八个都是中国品牌。华为和小米高居前列,本地品牌正迅速挤压苹果和三星两大外国品牌。

  引起外媒关注的还有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的变化。外媒称,普华永道最新全球调研报告显示,全球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已通过手机进行网络购物,而中国这一比例高达88%,这表明中国消费者手机网购已领先全球至少3年。去年中国网购规模高达3.8万亿元人民币,在国内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占比达12.6%,并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网购市场地位。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移动支付平台用户数量猛增64.5%,达3.577亿。这凸显移动支付平台正迅速普及,并推动这个国家的城市消费者跨越信用卡阶段,直接进入无现金社会。

  “向消费和服务驱动增长模式转变”

  中国消费者正在变得越发成熟。

  美国《福布斯》网站文章分析称,中国消费者不再迷恋外国品牌,其最大推动力当然是“中国制造”不再意味着劣质,而且,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同感增强,愿意支持国产品牌以示爱国。“2011年,只有31%的中国消费者愿意支持国产货,”文章指出,“一年后,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43%。这也反映了中国消费者成熟的速度之快。”

  中国消费者的民族认同感也在增强。“中国人一向对自己过去的成就感到骄傲,现在他们认识到:嗨,我们其实真的是个很棒的国家。”文章说。

  更重要的是,中国消费者消费模式的转变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向消费和服务驱动增长模式转变。

  “装满购物车的不仅仅是日常用品。中国人如今花在SPA、旅游和娱乐等奢侈品上面的开支也日渐增多。这种转变显示,中国经济正告别重工业和出口驱动模式,向消费和服务驱动增长模式转变。”新加坡《海峡时报》这样分析。

  世界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对中国消费模式的转变充满期许。中国的表现也没让世界失望。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中国增长模式出现了历史拐点,GDP三驾马车中,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而即便是在经济增速趋缓的当下,2015年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依然为66.7%,其中,全国网络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9.1%,也就是说,这部分的消费引擎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了1/5。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曾发表题为《中国经济大转型开始了》的文章,指出,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中国确实在进行经济转型——即从出口、投资和重工业转向消费和服务。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虽然目前增长放缓,但中国经济仍体量巨大,并提供着相当大的机遇。消费正在形成支撑,特别是电子服务和电子商品类的消费。2015年,服务业成功吸纳了制造业的失业人员。

  这一切还只是开始。高盛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在消费方面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尤其是在与餐饮、旅游等相关的娱乐消费方面。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消费者的娱乐消费占个人总支出的9.2%,而美国人却愿意为娱乐支出个人消费总额的17.3%。如今,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国的消费模式正在向消费更成熟的发达国家看齐。

  “中国的消费就像一股浪潮”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变化何以引发世界关注?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力都意味着一个谁都无法忽视的巨大市场。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援引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数据称,自2012年起,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继续位列世界第一,比前一年增加25%。

  外媒看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巨大潜力。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麦肯锡咨询公司提醒称,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到本10年末,中国消费者花销将每年增加10%。约55%的消费者预计今后5年工资会大涨。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找到了一个最有潜力的人群:我们已确定了一个中国消费者群体,他们将推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称之为“全渠道消费者”。实际上,今后10年总消费支出增长的80%都将由他们贡献。

  随着中国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变化,各国纷纷摩拳擦掌,希望在各自相关领域分得一杯羹。比如,中国游客前往美国观看科比比赛这样的消费行为让相关各方看到了商机。《福布斯》网站报道就指出,今年,中国规模最大、用户人数最多的互联网供应商腾讯公司报道,共有2.3亿次NBA全明星比赛视频数据流,是2015年的4倍。此外,共有1320万腾讯观众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观看了2016年NBA全明星狂欢活动,比去年增加了223%。不难理解,全球各大公司都跃跃欲试,希望向前往美国观看重大体育比赛的中国粉丝提供服务。

  也有人担忧,随着经济发展放缓,中国消费者会捂紧钱袋子。但是,《华尔街日报》网站文章用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安抚了这一担忧,称中国顾客比美国顾客更乐观,相信自己收入会增加,而且舍得花钱买更好的东西,包括大米和啤酒这样的商品。

  中国消费者消费模式的转变带给世界的无疑是机遇。正如《澳大利亚人报》网站报道,曾为亿万富翁詹姆斯·帕克担任顾问的阿肖克·雅各布认为,中国有望在未来5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他说:“中国的消费就像一股浪潮。我确信,中国消费很可能会成为我们澳大利亚投资者在未来10年最重要的主题。”

海外声音
中国消费者增强民族品牌认同(国际论道)
消费驱动中国经济保持“新常态”(专家解读)
中国投资者表现得“同样专业”(观点交锋)
中企全球并购频扮“野蛮人”(观点交锋)
责编:张 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