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向西 罗马向东》作者为英国人爱德华·伯曼,生长并受教育于英国剑桥,2003年起在北京、西安生活,并且足迹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出版过十余部著作,除了《长安向西 罗马向东》外,其中让人熟悉的还有《中国隐形的皇帝》。
长安是中国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起点。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罗马热衷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却忽视了中国对西来商品一直最看重的,是作为战略物资的马。作者在《长安向西 罗马向东》一书中证实,对张骞发现的“天马”的向往并不仅仅存在于汉代,而且贯穿于丝绸之路开创、兴旺、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
爱德华·伯曼引证大量西方史料,梳理出欧洲的探险家和研究者自明清以来对中国尤其是长安的认识。与北京、苏杭、广州等城市不同,18—20世纪,西安在西方人心目中是极具神秘感的地方,尽管曾经来过这里的人并不多,他们的记录和见解也时有偏差,饶有趣味的是,这构成了一个让我们重新观察历史的别样视角。
美国的纳撒尼尔·哈维兰德·科布等曾这样形容西安这座城市:无论固定,还是流动人口,这里人口数量非常庞大。四面八方的商人、小贩及各色人等蜂拥而至,六条主干道每天繁忙无比……资金如潮水般川流不息,西安很快就成为最重要的集散中心。
马这种动物在古城西安的历史中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有甚者,马在战争时期象征军事实力,在和平年代则象征社会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时代,最著名的勇士莫过于汉朝的霍去病和唐朝的李世民,他们两位都为后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而唐太宗之后的唐高宗曾颁布法令,禁止商人和工匠们骑马。
正因为张骞发现了中亚的“天马”,并为汉武帝所用,才极大地增强了汉朝的军事实力,在400年里实现了对中国的有效统治;正是“马背上的商贸”的繁荣,才平衡了丝绸和马匹的交易,成就了西安(当时名为长安)的繁荣;也正是对骏马形象的刻画,使得中国早期的雕刻和绘画艺术在唐朝独树一帜。
马匹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持续到近现代。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记载:1936年,红军中有一支令人骄傲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一年之前在陕西省的一所学校受训。这所学校由一名德国共产党员创办,他,就是李德。斯诺这样描述红军骑兵:他们是整支军队中最健硕者,胯下约有3000匹纯种宁夏马。较之于中国北方的蒙古马,宁夏马更为高大与强健,它们毛滑体硕。
汉武帝对汗血宝马孜孜以求,历史对这点给予了肯定。无论是早期的匈奴,还是后来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都依靠强弓怒马称雄天下。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骆驼因为适应沙漠地形和恶劣气候,被视为最合适的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