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13日 星期一

一段佳话永留芳

——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纪实

本报记者 王丕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13日   第 08 版)

  黄浦区老年人正在进行跳舞活动

  彭浦新村社区改造前

  彭浦新村社区改造后

  志愿者帮助嘉定区新成敬老院搬迁

  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绿主妇”议事会

  上海作家金宇澄在代表作《繁花》一开篇就传递出上海的味道——“阁楼、老虎窗、霓虹灯光、拥挤空间里的莺声燕语……”洋气的花园社区和狭小的弄堂住宅容纳了上海2400多万常住人口。怎样让基层社会更加和谐?

  2014年,上海市委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当年的“一号课题”,要扎扎实实“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更有满足感。2015年,“一号课题”的重要成果——《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2016年,我们来到上海,在浦江两岸的街头巷尾见证了上海创新基层治理的实践,奉献在社区、活跃在社区的基层干部和志愿者讲述了一段又一段佳话。

        

  事必躬亲的“小巷总理”

  在弄堂里走访,我们见了多位“小巷总理”,“小巷总理”一般是指上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他们讲了上海街坊四邻和睦相处的小故事,虽然都是些小事,但为居民的友好相处起到了大作用。

  宝山区宝林二村是典型老公房小区,房主大多是附近企业的退休职工。党总支书记王立芳带我们走进小区时,遛弯的老人不时迎上来与她打招呼“侬好!”王立芳在社区里格外受到老人的爱戴,宝林二村特意为老年居民开设了“夕阳红活动中心”,举办唱歌、跳舞、棋牌、剪纸、书法等各种业余活动,让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王立芳介绍,“妇女之家”是宝林二村社区活动的特色。宝林二村有30多位“外来媳妇”,她们从外地嫁给了上海丈夫,但来到上海后,由于学历低等原因,一直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她们便会到“妇女之家”坐坐、聊聊。社区已经帮助37位“外来媳妇”介绍了工作,请她们首先放低心态,从最普通的超市、餐厅工作做起,慢慢融入新生活。一位来自安徽的“外来媳妇”,一直在家附近的服装店卖了十几年的货,近几年,她自己也开起了服装店,收入并不比上海人低,甚至还开玩笑说:“我比上海人还混得开呢。”

  在普陀区,有一种“怒江模式”正在被复制。“怒江模式”是什么?怒江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毛萍芬娓娓道来。老公房加装电梯一直是居民区的难题,但“怒江模式”把难题破解了。老楼房加装电梯需要整个楼栋居民集体协商,楼栋12户居民组成了最小的“自治体”。怒江苑7号楼的居民协商会议,不讲究地点,不拘泥形式,30多次协商会议都在居民家中举行。面对面沟通就是不一样,从101室到602室,所有12户业主都签了名表示同意。那“份子钱”怎么摊?居民经过测算,电梯成本、土建、安装以及楼道装修费用共需64万,拿到各种补贴之后,业主需要自筹资金40万元。充分的协商仍然是关键,业主们就建造以及后续使用、维修费用分摊开了四五次协商会议,商定了最终方案:一楼住户不出钱,二楼每户出1万多元,楼层越高出钱越多,最高的六楼每户承担11万多元。

  为民打工的基层干部

  在上海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上海基层实行多年的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和相应的考核指标奖励全面取消,基层干部现在只要一门心思给老百姓打工就好。“为民做好事、为民做实事”让基层干部工作起来更有底气和干劲。

  彭浦新村位于繁华的静安区,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大户型40多平方米,小户型只有20多平方米。小区内充满违章建筑,卫生环境很差。就在半年前,居委会干部看到居民还是想着法子绕道“躲着走”,害怕被居民指责脱不了身;而如今,他们与居民相遇,双方都会主动迎上前笑着打招呼、聊家常。“美丽家园”建设让街道办事处主任任伟赞不绝口。他说,在拆除违章建筑时,街道先行示范,带头自拆13处违建门店,百人拆违队严格按标准、按秩序持续拆违。整个街道已经完成53个小区拆违任务,累计封拆门窗7477处,拆除雨棚2132个,户外水槽828个。任伟每天在社区转转,亲自指挥拆违队,看着社区变得更美。任伟介绍,小区拓宽了生命通道,安装门禁道闸,整修防盗门,补种绿化,修建垃圾房。居民眼见环境变美丽了,心情也舒畅了,见到居委会和街道干部也不再牢骚满腹了。

  在上海,能够出入“会所”的绝对是非白领即精英,但杨浦区延吉街道,专门打造了“百姓会所”。延吉街道开办的四个睦邻中心被辖区居民亲切地称为“百姓会所”,一年可以吸引20多万人次。延吉街道工委书记邱红介绍,延吉新村街道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居住区,面积仅2.04平方公里,老年人占户籍人口的37%。居民区的阿婆大爷感到缺乏活动场所和交流空间,他们常常怀念以前在石库门弄堂里的生活,开门都是邻居、熟人。老年人希望能够有一个地方,让大家聚在一起,看看电影,唱唱跳跳,哪怕聊聊家常也好。于是,2010年,街道在延吉四村腾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建成了第一睦邻中心,内有居委会、用餐中心、党员服务中心、星空剧院、亲子园、馨香书苑、艺趣园、信息苑等。从2010年到2013年,第二、第三、第四睦邻中心相继建成并对居民开放。17个居民区还组建了186支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服务、为社区平安建设和文化生活服务。

  邻里守望的志愿者

  上海目前建有社区志愿服务中心219家,共有200多万志愿者,基本覆盖全市所有街镇,居民区覆盖比例超过80%。志愿者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嘉定区新成路街道,我们看到“街坊邻里常相敬”的真实生活。刚一走进新成路街道,工委书记王建新先送上一本《新成街道志愿者通讯录》,正是这本小册子打造了嘉定志愿服务的大品牌。通讯录共有179页,包括20个服务队,200多名志愿者,全部来自本街道。让人惊讶的是,每个志愿者都在通讯录上公布照片外,还列明了居住地址、服务项目和联系电话。20个服务队,20个服务门类,几乎覆盖了日常家居所有需求,有医疗类、文艺类、绿化类等。据介绍,2012年以来,新成路街道以编撰、发行志愿者通讯录为载体,实现全天候、点单式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有力推进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走访新成街道正是个工作日,我们幸运地碰到了杜銧绿化服务团队的杜銧和连成戏曲创作团队的薄连成。杜銧老人已经78岁了,志愿担任绿化团队志愿者,他除了帮助社区的绿化出谋划策外,还帮助社区居民养花。杜銧介绍,他自从在志愿者通讯录上公布电话后,他每个月都会接到十几个电话,请杜老上门指导种花,有的居民家里绿植养不好,就把自家的花花草草直接搬到杜銧家,请杜老帮忙养好再取回。杜銧的名气大了,现在还经常搭公交车上门指导社区以外的居民养花。戏曲志愿者薄连城退休前是电台的文艺编辑,坚持到敬老院慰问演出。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是写志愿者、唱志愿者、演志愿者,现在我是做志愿者,成为其中一员,我感到很快乐。老人们盼着我们每星期五去唱戏,我们爱好拉拉唱唱的也需要舞台、需要观众,大家是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志愿者通讯录为社区邻里守望活动打造了一个互助的平台,在得到广大居民认同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志愿者的自身价值。

志愿者筑起文明风景
群众自治是活力之源
一段佳话永留芳
责编:王丕屹 邮箱:wangpiyi5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