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艺术馆坐落于北京朝阳区慧中路9号,整座建筑以琉璃瓦盖顶、青石板贴墙,装饰朴实无华,造型舒展大气,尽显唐宋风格。
作为我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大型公益艺术馆,炎黄艺术馆由中国画艺术大师、社会活动家黄胄倡导,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海内外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于1986年开工筹建,1991年9月28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
◉ 炎黄之胄,铸就艺术殿堂
走进艺术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黄胄的半身雕像。大师左手执卷,右手执笔,两臂相叠置于胸前,紧抿的双唇和坚毅的目光透露着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塑像背后是黄胄的画作陈列厅,沿着展厅逆时针而行,黄胄的水墨画卷在眼前一幅幅展开。
《群鸡图》中,七只大鸡姿态各异,或昂然挺立,或垂首觅食,画家用线粗犷遒劲,设色艳而不俗。《育羔图》描绘了一幅维族姑娘哺育羊羔的场景,温顺的羊羔、质朴的少女、忠诚的牧羊犬,细腻的笔触营造出祥和安宁的生活氛围。《牧归图》构图新颖,极富动感,远处牧民挥舞马竿,赶马回厩;近处一匹骏马四蹄生风,鬃毛飞扬,似要从纸绢之中驰骋而出。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黄胄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有为的青年画家,他能画我们的人民。”黄胄的绘画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新中国的视觉形象,直到今天,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炎黄艺术馆建馆伊始,黄胄捐赠的数千件文物、书画作品构成了馆藏的基础。迄今为止,艺术馆共收藏书画、明代家具、玉器、文房用具、瓷器、民间美术、当代艺术等共6000余件。藏品包括何大昌、戴进、唐寅、郑燮、任伯年、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等历代名家名作。
◉ 跨界合作,呈现别样展演
炎黄艺术馆馆长助理吴楠说:“我们想突破艺术的界限,将表演艺术同美术展览结合起来,让跨界的艺术家们相互合作、相互启发,把展厅打造成青年艺术家实践的平台。”
“逸香盈素——2016青年女性艺术家作品展”,是炎黄艺术馆年度性的重点展览之一,今年已是第四届。此次展览,艺术馆邀请每位艺术家现场抒写一段文字,并以接龙的形式组成一个天马行空的故事。艺术馆将画家们撰写的故事编到一起,作为“脚本”提供给舞蹈艺术家,并请他们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在消除了舞台界限的展场里,观众得以感受艺术交融所带来的新奇和愉悦。
“这是对黄胄先生办馆理念的继承和实践。”吴楠表示,艺术不仅要源于生活,更要回馈给社会,回馈给普通的观众。
建馆以来,炎黄艺术馆举办各种大型展览千余次。同时,为了提高全社会对艺术的参与度,馆内根据不同年龄层观众策划组织公共艺术项目。比如,以艺术名家公开讲座为主的“艺术公开课”、观众实际参与制作体验的“艺术工坊”、鼓励孩子和家长共同创作的“亲子美育工坊”等。2015年,艺术馆共举办公共教育活动30场,每场活动平均参与数量在80-150人次。
◉ 联通中外,搭建交流之桥
炎黄艺术馆在艺术展示的同时也承载着艺术交流的功能。
艺术馆自2013年启动了外国艺术家作品展,以外国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为主,包括雕塑、绘画等形式,展示他们眼中的中国。2014年,展览以“乡愁国”为主题,甄选了8位不同国别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将对故乡和中国的感知融入到作品当中,提供了观察中国的全新视角,使观众在其中找到奇妙的对应和深层的情感共鸣。
今年年初,艺术馆的“‘你好!山水’中日卡片交换计划”被评为“2015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作为以艺术推动中日友好往来的交流项目。
2015年7月,在炎黄艺术馆,北京小朋友以 “夏天”为主题,将暑假所见的故宫、颐和园等景象“写”进卡片,寄给素未谋面的日本小朋友;8月在市原湖畔美术馆,日本小朋友把花火大会、海水浴场、大文字烧等具有日本特色的夏日景象回复给了中国的朋友。艺术消除了语言的障碍。
艺术馆不是堆砌艺术品的地方,它的存在意义绝不仅限于为城市增加一座建筑物,或是为市民提供休闲的场所。它应该是一个生产和传播知识的艺术机构。谈及炎黄艺术馆的发展定位,吴楠坦言:“我们不求重复,也不求特立独行。我们只看自己,只看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己与城市一角的关系,自己与观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