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04日 星期六

仲夏五月:记忆里还有香囊气息(民俗)

郁 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04日   第 10 版)

  端午挂艾蒿

  仲夏石榴花开

  端午系五彩丝线

  夏至雨点值千金

  农历五月正值初夏时节,在人们感官里,这正是一年中清新但已有些“轻熟”,温暖却还不至于燥热的好时候。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传统民俗中,五月却是暗黑之月。人们忙不迭地插蒲子艾草、喝雄黄酒、佩戴香囊,希望可以避五毒、消灾祸。

  此外,农历五月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降雨。五月十三下雨节、五月二十分龙节,都诉说着先民对雨水的渴求。田野里,农人在早晨与黄昏都仰望着天。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在1000多年前的某个夏夜,杜甫临窗而坐,慨叹抓不住时间的纤手。如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夏夜却已不是当初的夏夜。今年端午,你会记起童年里的香囊气息吗?不论如何,粽子还是要吃的。

  

  端午恰逢“毒月日”,驱毒避邪祈福忙

  自先秦时起,人们就认为五月是毒月,古代甚至还有“九毒日”的说法,即五月里有九天是“天地交泰九毒日”。其中,五日首当其冲,被认为恶日,端午五月初五便恰逢“毒月恶日”。这一天,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开始活跃,鬼魅也开始猖獗,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特别注意驱赶瘟疫毒虫,消灾防毒。而民间也流传了许多驱邪、避毒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草、避五毒、喝雄黄酒等。

  有一首打油诗对端午民俗“一网打尽”。

  “清晨艾叶悬门旁,椒香挂件溢净房,门贴葫芦泄毒气,纸剪五毒刺纱窗;兰汤沐浴神气爽,巧手合家敬香囊,五色丝线腕上系,驱毒避邪祈福忙;包粽煮蛋全家乐,时令鲜果美酒香,举家踏青斗百草,端午佳节温情扬。”这些跃然纸上的场景,你记得几样?

  民俗讲究“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一早,人们便将艾叶、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或窗口,用以祛鬼避邪、保持健康。这并非没有道理,两草的香气的确能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民谚又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在端午时,将雄黄酒洒在身上,一来可以让自己神清气爽,二来可以杀菌驱虫解五毒,只是害惨了白娘子(蛇),露出原形,吓死了许仙。想必不少人知道雄黄酒的厉害,都是来自电视剧《白蛇传》,它真是功不可没啊。

  旧时,端午日还有洗浴兰汤之习俗,煎蒲、艾等香草洗澡,而在海南更有去河里洗龙水之说。吃粽子、赛龙舟更是常规节目,寄寓了人们对屈原的纪念。这一天,在江淮地区,很多人家还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早年间,看姑姑婶婶们手腕翻转,顷刻之间,把一大张红纸剪裁成惟妙惟肖的五毒剪纸,是童年的一大乐趣。也屡次被长辈押到庙里,求一串红绳,挂于脖子上或系于手腕上,要求戴到下一年端午。亲友们则会互赠香囊,那独特的气味至今还盘旋在鼻腔里。母亲手笨,一般都做成较为简单的粽子形状,或径直是大大咧咧的小袋子,如今,随着民俗渐淡,十多年没有收到香囊了。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雨点值千金

  很多人不曾料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民就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在一年中达到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最长,越往北越长。夏至以后,则日渐缩短。于是,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今年的夏至(6月21日),正值农历五月十七。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因而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从宋朝开始,在夏至之日起,百官放假三天,到了辽代,夏至日被称为“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烈日热炎炎,消夏忙偷闲,遍喝‘七家茶’,饮食品‘三鲜’;执扇避热暑,赏夏凉亭边,玩童裸戏水,捕虾摘蓬莲。”民俗中的夏至日,十分热闹。人们祭土地、求丰收,吃面条、食三鲜。哪三鲜呢?分得还挺细——地上的有苋菜、蚕豆、杏仁;树上的有樱桃、梅子、香椿;水里的有海丝、鲋鱼、咸鸭蛋。真是海陆空全覆盖!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至此,新麦已经上市,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在我国西北地区如陕西,有时还食粽。在南方有些地区,是日则秤人以期身体健康。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二十分龙廿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五月十三为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有打油诗云:“是日下雨占九成,天空响雷声隆隆,帝君磨刀显威力,各色面食祭关公。”

  在齐鲁大地上,人们相信,五月十三是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这天一般都有雷声,正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而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所以,民谚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据说这天下雨的几率高达90%以上,如果没有下雨,而且骄阳似火,这一年几乎肯定是大旱之年。旧时,往往要举行祈雨仪式,还要办庙会。

  在民俗中,农历五月二十是分龙节。当天,原来生活在一起的五条龙要分开,各主一方晴雨。分龙日次日如雨,则多大水。民谚云,二十分龙廿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正所谓:“东方七宿‘龙’,分散五方空,次日甘霖雨,天天把米舂。”

仲夏五月:记忆里还有香囊气息(民俗)
家乡的端阳节
浣溪沙·端午(诗意)
五月仲夏 端午入梅(物候)
农历日历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