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04日 星期六

矿业巨人千年不倒

——访江西矿冶博物馆

本报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04日   第 08 版)

  广场上一块重达几十吨的大矿石

  张潜铜像

  江西德兴,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业史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一个屹立千年而不倒的矿业巨人,它为中国的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的德兴人用史料、图片、图表、数据说话,真实反映今日江西矿业无愧于先人的业绩,突出“世界钨都”“亚洲铜都”“稀土王国”“亚洲锂都”,以及金矿之最、钽铌矿之最、铀矿之最、磷矿之最等称雄于世的领先行业。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江西矿冶博物馆。该馆坐落在德兴市凤凰湖景区,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

  

  展示德兴1300余年矿冶史

  从德兴市区铜都大道出发,进入凤凰湖景区后沿环湖公路,经和兴古街便到了江西矿冶博物馆。但见群山怀抱中,几栋仿宋建筑掩映其间,馆前相对空旷的广场上,一块重达几十吨的大矿石耸立中央。

  进入馆内,园林风景扑面而来。一碧如洗的天空下,灰色的地砖、暗红的房子,巧妙穿插着竹子、桂花、黄杨及各种绿化植物,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园林景致。“古”建筑、“旧”文物、“老”矿洞,让你顿感穿越时空。

  “德兴有金银铜冶之饶,岩崖溪谷,往往夜见宝气,汰沙掊壤,则非常之珍可致也。”在矿冶博物馆德兴碑刻厅,我们认真地辨认着熊本《安静阁记》碑文。

  “江西矿冶博物馆是一个大型历史、科技类博物馆,在展示上,以史诗般的叙述手法再现江西矿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用逼真的场景制作复原江西先民伟大的科技创造。”德兴博物馆馆长叶淦林如是说。

  据了解,德兴建县1800多年,矿冶史就达1300余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有色金属矿业基地,金、银、铜等矿物富集,世界罕见。境内遗存丰富,现代规模宏大的采冶景观与古代采冶遗迹交相辉映,使德兴成为体验矿冶文化的宝库。2013年9月25日,省文化厅在德兴设立江西矿冶博物馆,从而使之成为首个省级矿冶专题博物馆。

  卓越的古代炼铜家张潜

  在江西矿冶博物馆的显著位置,摆放着张潜的巨大铜像。张潜,字明叔,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生于银城吴园村,崇宁四年(1105年)去世。张潜一生最大的业绩,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完善、推广胆水浸铜技术。

  德兴自古以来就是藏银、蕴铜、出金的风水宝地。早在唐朝,官府就在铜厂(现在的泗洲镇)设铜场采铜。到了北宋的神宗、徽宗二朝,朝廷大量铸造铜钱,铜的需求量急增。当时,主管铜场生产经营的张潜遇到了头疼的事情:一方面,官府天天催着交铜;另一方面,铜场用的是祖宗传下来的老方法采铜,产量很低,而且又不稳定,不提高产量就很难向官府交差。

  实践出真知。

  张潜带着他的弟子们不畏艰险,踏遍铜场周围的崇山峻岭,寻找矿源。经过几个寒暑的探査,终于探明铜山、朱砂红等地共有32泉、138沟盛产胆泉,可浸铁取铜。张潜对每处胆泉都作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得出“雨多泉溢,所浸(铜)为最多”的结论。经过反复试验,张潜总结出一套完善的胆水浸铜生产工艺。现代专家说,这种技术在当时堪称先进,其铁耗指标和现代生产标准也相当接近。张潜将胆水浸铜技术应用于生产,徳兴铜场的产量大增。

  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已届古稀之年的张潜将自己的成果写成冶铜专著《浸铜要略》。这是我国最早,也是唯一的一部铜生产技术的专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张潜嘱咐他在朝廷任职的四子张甲将《浸铜要略》献给朝廷,“朝廷下其法于诸路”。湿法炼铜技术很快在全国十多个铜场推广,效益明显,“岁取铜数百万”。张潜的湿法炼铜技术受到朝廷嘉奖,称这种技术“用费少而收功博,宜乎朝廷之所乐闻也”。

  张潜墓行状碑是在张氏世居之地德兴银城吴园村出土的。碑青石质,碑石144厘米见方,厚15厘米,碑体平整巨硕。书体行楷,娟秀劲丽,镌刻精工。碑文纵59行,每行64字,计3600字,记载张潜一生对炼铜事业的重大贡献。张潜碑撰刻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由“通议大夫”万如石撰文。

  湿法炼铜技术,由中国首先发明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是中国古代科技在矿山冶炼方面的一项伟大成就。中国用胆水炼铜比欧洲领先500年,张潜和他的《浸铜要略》在世界冶金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一页。

  矿冶之地有厚重的历史文化

  大茅山巍巍,洎水河碧碧,山水相辉映,景致万端。

  早在商周,就有人在德兴居住。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建县,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取“唯德乃兴”之“德兴”为县名,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其矿冶历史悠久,素有“银城”“铜都”“金山”之称。

  南陈(南朝陈代,557年—589年),德兴开始采银,此后为历朝历代银场,唐朝时官办邓公场“岁产白银十万两”,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产银88.3万两。

  至今,德兴遗存有各朝代的横坑、平巷、斜巷、竖井等古金银矿井188处,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矿井数量最多、矿井形制最为复杂的大型银矿矿冶遗址。

  唐代,德兴就开始了炼铜。直到今天,德兴铜业依然雄踞亚洲铜业之冠的宝座,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德兴海口村是个唐宋古村城,村里仍遗存有古城门、古城墙、古街巷、古牌楼、古民宅、古戏台、古码头等古迹;历史上,村中中进士者有120人,中国历史上的忠烈将军董全祯、治荒名吏董谓、大文豪汪藻都出自海口。历史名人有张潜、舒贺、徐俯、张焘、夏原吉、王祜、舒清等。

  德兴人选择了文物,以博物馆为载体,以馆藏文物为纽带,以实物塑形象,全方位展示出大茅山洎水河的地理人文之深厚内涵和无穷魅力,彰显了德兴地方的文化特色,让市民和游客能够充分了解这座城市的灿烂历史文化,汲取、培育和传承文化精神。

道统千载集大成
矿业巨人千年不倒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