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02日 星期四

奋斗·情怀

张保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02日   第 11 版)

  幼时以山为伴,听父亲讲述自编故事,在母亲落后的“火疗”面前疼得龇牙咧嘴;中学时如饥似渴地读书,一遍遍刷题,向大学梦进发;中科大奋斗岁月里,他把自己磨砺成一个地道“学霸”,多次拿下专业第一,也铺就了通往大洋彼岸世界顶尖学府哈佛的路;而今,他作为第一个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学子,以自己幼年“被毒蜘蛛咬”的故事,不仅打动了现场师友同门,而且吸引了亿万国人的目光。何江,一个平凡的名字,一个听起来平凡的故事。

  与同样遭受过“火疗”之痛的同乡相比,何江无疑是不平凡的,这不仅在于他学业有成,头戴哈佛博士帽,有望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精英,而且在于他那颗让科技成果为每一个人所用,造福于每一个人的“美丽心灵”。

  勇攀科学高峰、探索新知,增进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识,这是我们对科学工作者素来抱有深深敬意的原因,这也是许多像何江一样的哈佛博士们共有的优秀品质。而让何江脱颖而出、站上毕业演讲台讲述幼年“被毒蜘蛛咬”故事的原因,还在于他“火疗”之痛激发出的“让科技于每一个人可及”的朴素理想,并为此奋斗的人生选择,还在于他的“美丽心灵”,这也许更加吻合哈佛的价值。

  感人的故事在于其所包含的精神力量,也与讲述者自身因素密切相关。何江作为一名从中国湖湘之地贫穷山村走出的“80后”,用自己辛勤的努力,不仅完成了摘得世界顶级学府博士学位的华丽转身,而且培养塑造了以天下为情怀的价值观。何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宏大背景正是艰苦跋涉、自强不息的中国。是的,一位中国“80后”海外学子的“奋斗”与“情怀”,才是整个故事最大的看点所在。

  近日,同样用“奋斗”与“情怀”来书写感人故事,赢得海内外尊敬的,还有河北井陉县冶里村的两位农民:双目失明的贾海霞和没有双臂的贾文其。他们相互协作15年,义务植树上万棵,硬是把昔日荒凉的荒滩变成了一片密林。

  对于他们行为的动因,贾海霞在接受CNN采访时给出了一个朴素的理由:“过去的时候,这里是满目的荒滩、满目卵石、满目荒沙,我们种这些树是为了环境,为了后代。”他们用发自于心的真诚告诉世界,为了自己和后代的生活更美好,中国普通人舍得吃苦受累。他们正以忘我的奋斗,努力探索一条“绿色”之路,向“雾霾锁国”宣战。是的,他们忘我的奋斗是为了“美丽中国”,而他们的人生故事也因朴素的家国情怀而美丽动人。

何江: 让中国故事直达人心
故土是我艺术灵感之源(学子剪影)
九月釜山(异域行走)
奋斗·情怀
责编:张保淑 邮箱:636515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