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相识于10年前的莫斯科。那时,我在莫斯科大学教授汉语。当时的网络不像现在那么发达,远在异国他乡,国内的报刊很难看到,找到鲜活、有力的汉语材料更是难上加难,真的让我体会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俄罗斯的汉语教学历史悠久,有完整的教学与研究体系,有本土教材,有知名的本土汉学家和教授,但其总体水平与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水平还有一段距离。教与学都急需来自中国的新鲜的语言材料。
一天,教授们正在办公室课间小憩,这时玛格丽特老师拿来一堆牛皮纸包裹的印刷品,一边走一边说:“《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来了。”教授们很快地凑过去,一堆报纸瞬间被拿光,而我居然还没反应过来,甚至还在琢磨:抢什么呢?好奇地看着教授们打开牛皮纸信封,拿出里面的东西,我当时一下愣住了,用母语作出本能反应:“人民日报”!我忽地站了起来,看到报头旁边还有3个小字“海外版”。丽达老师看着我的反应,很友好地对我说:“这是你们中国的《人民日报》,你先看,看完给我”。我接过报纸,感觉沉甸甸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也是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人民日报海外版》。更出乎意料的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居然有个《学中文》版,上面有我迫切需要的鲜活的语言材料。我迫不及待地去复印,马上就在课堂上运用起来。虽然已过10年,但第一次与《人民日报海外版》亲密接触的每一个细节仍历历在目。
由于职业原因,我更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学中文》版。那里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情况,那里有各国学生的汉语习作,那里有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一切的一切都离我们那么近。老师可以利用《学中文》版面向学生介绍各国学汉语的情况,学生也会饶有兴致地谈论其他国家学生的汉语习作,分析各自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不知不觉地,《学中文》成了我和俄罗斯学生的共同话题。遗憾的是,《学中文》版不是每天都有,而是每周一版。我们开始盼望着《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到来。上课的时候,学生会提醒我:“王老师,《人民日报》来了,我看见维克多老师在看,有《学中文》吗?”因为有了《学中文》,我上课的内容丰富了。我根据海外版上的内容,寻找与上课有关的新词、语言新动向;还把海外版上的一些内容经过精挑细选再加工,作为听力材料,上课时念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通过读报纸来提高阅读能力,检验自己的汉语水平。就这样,《人民日报海外版》像一条纽带把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连接在一起。
回国后,我慕名去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拜访,见到了《学中文》版主编刘老师。她耐心听取我的想法,认真地和我交流如何把《学中文》版办得更加贴近读者。
现在,每当去国外任教,我都不再觉得孤单。因为,老朋友——《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早早在那儿,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