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18日 星期三

带着问题 爱上阅读

禾 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18日   第 11 版)

  以前,每每看到别人读书那副津津有味之态,总会心生羡慕。可每每装模作样地捧起书本,指望啃进点知识时,可任由思想准备多么“充分”,书籍总会不知不觉地扮演了催眠工具,文字总是一如既往地塞不进脑海。在网上搜罗了海量“经验性”文章,其中不乏名家大师们的读书心得,但读书兴趣愣是不见长近。

  转机是要做一个活动,主题涉及“张之洞督鄂”期间的一些重要事项。以前对张之洞虽然有所了解,但太过肤浅。于是,我从网上买来唐浩明的《张之洞》。或许是迫于活动时间压力,这书总算很快给啃下来了。但啃完这3大本后,又觉得小说未必能真正反映张之洞全貌,尤其是督鄂的细节和社会背景,于是又找来冯天瑜、何晓民合著的《张之洞评传》。

  随着张之洞人物形象的逐渐丰满,我越来越觉得还有必要深入了解。因为张之洞督鄂不仅关乎当年武汉工业的迅速崛起,也关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陈秋芳著的《长河落日:张之洞与武汉》和张实著的《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也走进了我的阅读视野。

  正是在这些书的一步步引导下,我基本弄清当年张之洞为什么会从广州来到武汉,他大办钢厂为什么会选址没有铁矿石和不产煤的武汉,汉阳铁厂从头到尾到底花了多少钱?汉阳铁厂由盛至衰,再由衰回旺,为什么手执奖惩大权的张之洞面对国内需求甚旺的钢材,却无法让汉阳铁厂开足生产马力,而一度不为张之洞所待见的盛宣怀却可以令汉阳铁厂起死回生……当一个个结论顺利浮出“书”面,一个个新问题总会自然地在脑海中陡然涌现,而我的阅读书籍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广。

  正是这样带着问题阅读,这些年,我不再拘泥于张之洞以及关乎本土的那些书籍,阅读范围逐渐拓展到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连过去觉得枯燥得无法“卒读”的社科书籍,也会经常摆上我的案头。虽然看起来知识跨度有点大,书籍有点杂,但因为有问题牵引,一方面阅读时不至感觉漫无目的,另一方面也会在寻找答案中增强阅读的收获感。

  记得从书中陡然了解到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时,立马深深折服。为了进一步从相关学科中解读这一理论,我先后阅读了多本中外经济、历史、文化著作,甚至还翻阅了《第三种黑猩猩》《经济学大师们》等看起来直接关联不太大的书籍。虽然最终认识不可能似学者那般透彻,但基本掌握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体脉络,看到了经济学对社会文化的适应与改造,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间的交融与隔阂所在。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说过,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摞着另一个问题,阅读其实也是这样。阅读一方面增长了知识见解,解开了悬在心头的疑团,另一方面又会形成新的疑问。而问题的解读过程,往往就是一个读书人的愉快阅读旅程。不知不觉中,我居然也成为读书津津有味的那种人,不但常常挑灯夜读,彻夜难眠,有时还会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欲解不休。

从书中体味工匠精神
增强农家书屋吸引力(读者之声)
性情中人吴大猷
带着问题 爱上阅读
变暖的残雪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